這首〈臨江仙〉是明代才子楊慎(1488-1559)所作,許多人以為是《三國演義》作者羅貫中的作品,羅貫中元末明初人,早楊慎一百五十年,因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與其父,重新修訂《三國演義》版本,把這首詞放在章回小説的開頭,作為引導文。另外也把唐代劉禹錫的〈西塞山懷古〉作為卷尾詩,如今我們看的《三國演義》,都是這個修訂的版本。
楊慎被貶路上經湖北長江遇漁樵,而早在唐的劉禹錫,是路過三國東吳,當年被西晉滅亡的軍事重地西塞山,亦是湖北黃石東面的長江邊上,此二首詩詞,作者分別在貶謫或調任的途中,沿江而行觸景生情所作,成為流傳後世的詩詞絕唱。
楊慎,生於明朝孝宗弘治年間,父為內閣首輔楊廷和,有言:「讀書第二,登科第三,修身齊家乃是第一件事」,楊慎自幼好學又聰慧過人,以博學多聞出名,廿一歲會試時,主考官已將其文列為卷首,不料燭花竟滴落致使考卷焚毀,故名落孫山。又三年,正德六年才殿試第一高中狀元,授官翰林院修撰,進入仕途。
父子二人皆正直不阿,武宗因不理朝政經常喜愛微服浪遊,楊慎上疏勸諫不聽,無奈之餘只得稱病罷職而去。世宗時又被延攬出仕,後因個性耿直,不滿朝中行賄勾當,得罪了嘉靖皇帝,又因大禮議事件,其父楊廷和辭官,子楊慎繼續仗節死義撼門大哭,皇帝震怒,被兩次廷杖幾乎瀕死,三十六歲正當壯年,被發配雲南永昌衞戍地,途中還有之前所得罪的錦衣衛積怨者埋伏尋仇。
他扶病上路,在行經湖北江陵的長江邊,見一白髮樵夫和打漁人,悠閒自得的烹魚飲酒,有如隱居的漁樵,自在談笑一壺濁酒的暢快,想自己飽讀詩書,身處朝堂卻不被今上待見,空有一身學問無地施展,感嘆官場世事無常的際遇,成敗是非付諸流水,因而寫下的千古風流詞作。
十多年後,楊慎年屆五十,有人上疏朝廷請求赦免這批因大禮儀貶官人等的罪過,沒想到世宗憤恨未消,厭惡他父子二人,竟下令又將楊慎廷杖六十並貶為庶民,從此楊慎更是縱酒自娛,其後嘉靖年間六次大赦,詩人终身竟未得寛宥,流浪各處無人敢留,可嘆流落異鄉三十多年而逝,终老於雲南邊陲。
再吟一次〈臨江仙〉,詞作之美無以倫比!字字句句動人心弦悲涼蒼勁。這位明代三大才子之一,落寞詩人的際遇多舛,青山不老綠水長流,看慣春花秋月,個人起落不過是時間洪流中的過客,詩人終成文化歷史長河流傳的一頁。
李淑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