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代早期詞人溫庭筠、韋莊、馮延巳
溫詞善於刻劃客觀的美感形象,予人豐富的聯想,但較少直接的感動;韋詞則善於抒寫主觀的感情,以勁健直接的率真深情,強烈地感動讀者,但較少想像空間;馮詞則擅長營造感情意境,既以豐富的優美意象,予讀者自由聯想,又以深摯執著的深情,直接感發讀者的心。
其實不論西蜀詞所表現出來的、屬於表象柔靡狂歡的生活樣貌;抑或南唐詞所呈現的、屬於深層感傷情緒的精神反映,要之,都是一種迥異於盛唐氣象、士氣不振的衰世文學。如此一來,我們便能把馮延巳的富貴華靡和感傷情懷結合起來了。
在繁華熱鬧的「花前」,馮延巳感受到的是「失卻遊春侶」的悲愴,是「獨自尋芳」的蒼涼。而「綠樹青苔半夕陽」所給予讀者的視覺效果,也不是春暖花開、草木籠蔥的欣欣向榮;而是夕陽西下、一片靜寂的慘淡清冷。這也就是馮詞所擅長的,捕捉在剎那間忽然湧現的、喧鬧中的失落感,或是笙歌散盡以後的孤寂感。
他在詞中寫著一種愁,一種即使在笙歌狂歡、在藉酒以澆胸中塊壘之後,都無法釋懷的愁。酒醒之後,詞中人所領受的,是四面寒山籠罩下的無限孤獨感。馮詞喜歡藉由四面寒冷之包圍,劃清詞中人與外界的聯繫通道,以對比、隔絕詞中人與喧鬧外界的距離,呈現其內心之孤寂。
這種孤獨感的產生,既緣自對現實人生的失望——「昨夜笙歌容易散」,則所有的賞心樂事、良辰美景,都不能長久;反之,韶華易逝、人生參商、「過盡征鴻」、「憑闌不見」,才是人生的常態。另外也必須是內心具有熾烈的感情,一如「梅落繁枝」卻仍然多情眷戀、不忍委地的執著與掙扎,才能夠在「鮫綃掩淚」地拭去淚水後,仍然堅持「思量遍」的等待與思念。而這種盤旋鬱結、沈鬱頓挫、卻堅定執著的感情,就是馮延巳的感情,也是馮詞所想要表達的感情意境。
有一種痛苦會使人上癮,那就是獨自咀嚼著一種他人無法領略箇中痛苦滋味的感覺。就好比失戀了雖然很痛苦,但是此時多半的人還是寧願獨處,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回味,獨自擁抱那種心痛的感覺。
有時候雖然也明明已經忘記了,卻還要故意提醒自己去記憶,去回味那種感覺,帶有一點自以為是的殉道崇高精神、也彷彿有意地用受苦來昇華自己的靈魂。他總是期許自己在眾人的喧譁中,竭力保持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醒;總是具有一種深摯而執著、期望承擔人類苦難的悲劇精神。(所以雖然我也狂歡,也是宴會中的一份子,甚至還是主人,但我與眾人明顯地是不一樣的。)但這在於外人看來,則似乎是一種多愁善感、甚至有一點自虐的傾向,一如中主對馮延巳所說的:「吹縐一池春水,干卿底事?」只有最纖敏的人,才會把這種感覺攬在自己的心靈上。
然而它也不同於「為賦新詞強說愁」那種刻意為之的無中生有、憑空捏造;而是真正出自詞人深刻感受的無法釋懷,所以情感深摯纏綿、不可自已。也因此能夠以其真實的生命感發讀者。
再看一首馮詞中極其烜赫,深受後人喜愛的〈鵲踏枝〉:
誰道閒情拋擲久。每到春來,惆悵還依舊。日日華前常病酒。不辭鏡裏朱顏瘦。
河畔青蕪堤上柳。為問新愁,何事年年有。獨立小橋風滿袖。平林新月人歸後。
馮延巳以其特有的敏感,在錦衣玉食、高官隆位之外,感受到了人生無常的無限空虛。「誰道閒情拋擲久」,對於自己雖然已經盡力、卻無奈還是擺脫不了的春來惆悵,流露出失望、無力感。為此,他「不辭」日日病酒,縱然明知鏡裏朱顏消瘦,還是寧願求得一醉解愁。比較特殊的是,他選擇了在花前飲酒。
為什麼要在花前飲酒?
馮延巳為什麼要在花前飲酒?這就給了讀者很大的思想空間:如果你是想到了「花無百日紅」,那麼自然也就會聯想到青春易逝、盛年不再等一切與花之凋零、易摧折相關的「人無千日好」意象;如果你是想到了「有花堪折直須折」,那麼自然也會聯想到惜取少年、即時行樂等一切「人生得意須盡歡」的「莫待無花空折枝」意念;又如果你從「花前」想到了「人比花嬌」、「花面交相映」等一類的意象,那麼一幅聲色兼備、觥籌交錯的豪門華宴,就在你眼前展現了。……
這種種的理解,都同時可以說明為什麼馮延巳要「不辭病酒」的原因。但是在這樣的笙歌狂歡之後,他卻是仍然清醒的,所以還是有著一腔愁緒的存在,因此他最後選擇了獨處。而且是在一個冷風可以由四面灌入、無庇無蔭的小橋上獨自佇立。四周的極端清冷,正貼切著他既孤獨又寒涼的心境。也許正是他高官隆位背後遭受無情攻訐、多方訕謗的現實生活寫照。
所以末句的「人歸後」,就更進一步地直接說出了他的孤單寂寞,儘管表面上他被許多熱鬧的人群所包圍著,但實際上他是一個人踽踽獨行的,而這種在繁華熱鬧中的踽踽獨行,也就是我們讀馮詞的最深刻感受。
張麗珠 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