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中生有、謠言迷惑的「三人成虎」故事,依照常理不應被人誤信。但是連歷史上被稱為「宗聖」,著有「大學」和「孝經」等經典,是「至聖先師」孔子得意門生的曾子(曾參),都被誣陷殺人,以致他的母親誤信真有此事發生,那麼「三人成虎」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先說曾參的故事……
曾子,被稱為「宗聖」,著有儒家重要經典的「大學」、「孝經」。
據說,有一天接連來人向曾母說:「曾參殺人」了。曾母起初完全不信,依舊安然自若地織著布。
但沒多久,第三個人又跑來向曾母說:「曾參殺人」了。
這時候,曾母再也無法冷靜地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,於是立即丟下手中織布的梭子,驚慌地翻牆出逃。
曾參的故事,就像接下來要說的成語「三人成虎」一樣,考驗著人與人之間最大的「信任度」……
龐蔥點魏王——「三人成虎」的由來
《戰國策.魏二策.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》記載,魏惠王以太子為「質子」入於趙國,由大臣龐蔥陪同前往。
何謂「質子」?——戰國時期,各國兼併攻伐不止,為了避免鄰國攻擊,彼此間多締結盟約,並將本國公子送往結盟國作為人質,稱為「質子」,以示會信守盟約。
當時魏國與趙國結盟,魏王遂將太子送往趙國為質。
陪同前往的大臣龐蔥心裡明白,此次陪同太子前往趙國,不知何時才能回魏?而朝中政敵勢必會以各種謠言中傷自己,龐蔥預見會被政敵所害,所以臨行前拜見魏王說:如果有人向大王稟報市集的街道上有一隻老虎,大王相信嗎?魏王答:不信。
龐蔥又問:如果第二個人也向您稟告街上發現老虎,您信嗎?魏王沉吟說:我開始懷疑了。
龐蔥再說:如果第三個人又同樣地向您回報,市集真的來了一隻老虎,大王將會如何?魏王說:我信了。
龐蔥說:事實上,市集大街熙來攘往的人群,怎麼會出現老虎呢?
但是連續三個人的說詞,使得大王被虛構之言蒙蔽,最後還是相信了謠言。
故龐蔥籲請大王:今日邯鄲去大梁的距離遠超過市集;日後攻訐和誣陷我的人,也將多於三人,希望大王要明察事實,千萬不要被非議的謠言給蒙蔽啊!
魏王答應龐蔥,並說自己不會被誤導。
然而當龐蔥和太子於質期期滿返回魏國時,魏王還是被長期的讒言影響,疏遠了龐蔥、不再重用他——這就是家喻戶曉「三人成虎」的典故由來。
當今世上,「三人成虎」的情況越來越普遍,雖然「事實」最後可能得到澄清。
但是被染黑的白布,就算洗淨,也將留下污漬與恆久的傷害。
以上故事告誡我們,凡事不可人云亦云啊!「聽其言,觀其行」,以其言印證其所行,是驗明事情真偽的方法之一。
善用成語,讓我們的言語優雅、富於深蘊。
- 雖說謠言止於智者,但「三人成虎」的影響,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明察。
- 眾口鑠金的「三人成虎」故事,警惕我們不要人云亦云、盲目地相信傳言。
- 如果一再被謠言搆(ㄍㄡˋ造成)陷,就很容易發生「三人成虎」的情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