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三戶亡秦」的意思,是說即使戰到最後,只要還有楚人的地方,就有足以滅亡秦國的復仇力量。
因為對絕大多數的楚人而言,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從來就不是他們的國家,它是滅亡自己國家的侵略者,所以「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」,就是將「要復國、要報仇」這樣的信念深深的刻進了楚人的血液、骨髓之中。後世引申該語,多用為形容目前雖然力量微小,但只要意志堅定,必有獲得成功的一日。
這個成語故事,要從戰國時期的秦國,在經歷十五年征伐,併滅了當時六大諸侯國,一統天下說起。
秦國借西元前236年趙國攻打燕國時,兵分兩路攻趙,展開了兼併、統一中國的戰爭序幕,直到西元前221年攻滅齊國,期間秦國先後消滅韓、趙、魏、楚、燕、齊六國,結束了自從春秋以來,長達五百多年諸侯紛爭割據的局面,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集權中央的國家。但因秦政暴虐,又大量奴役六國百姓,發配邊漠修築工事,導致人心渙散、思念舊朝。在秦始皇死(西元前210年七月)後短短的一年,西元前209年七月至207年十月間,民變紛起、擁兵反秦。
「戰爭」——帶給人類的,只有悲歌與苦痛/少數人的意志,成為多數人的夢魘
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:「夫秦滅六國,楚最無罪。自懷王入秦不反,楚人憐之至今,故楚南公曰『楚雖三户,亡秦必楚也。』」
秦朝末期,農民陳勝、吳廣在大澤揭竿起義,各地反秦勢力也紛紛響應配合,其中項羽叔父項梁也率軍反秦,但陳勝等瞬即敗亡。
於是七十歲的謀士范增乘機遊說項梁說:之前秦國併滅六國,楚國是最無辜的;楚懷王又為了保護百姓而滯秦、客死於秦,楚人憐惜懷王,對秦國憤恨至今。加上善於陰陽之術的楚國南公也曾說,即使楚國被秦國所滅,只要楚國還有三戶人家,都會團結起來報仇雪恨以亡秦。
善於掌握時機、又身為世代楚將的項梁,隨即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,仍以「楚懷王」為名號召楚人反秦,他很快地得到百姓支持而迅速壯大。這一股反秦的力量,不但匯聚成為亡秦的力量,後來更集結成為楚、漢雙雄爭霸的局面。最終,由劉邦勝出,建立了漢朝。
三戶亡秦亡秦的「三戶」,在歷史上說法、見解各有不同,韋昭以當時楚國「昭、屈、景」三大氏族為滅秦力量根源,也有以丹陽、三戶津地名為解釋。但不管是三大貴族、地名或是三戶尋常百姓人家,當時楚國的人心,都是以報仇雪恨、恢復國家為念。對絕大多數的楚人而言,大秦帝國從來就不是他們的國家,它只是滅亡自己國家的侵略者。「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」,就是將「要復國、要報仇」這樣的信念深深的刻進了楚人的血液、骨髓之中。後世則引申該語為:目前雖然力量微小,但只要意志堅定,必能獲得成功。
秦國的滅亡,印證了「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」的預言;但為何最後卻是漢王勝出呢?
秦亡,肇自楚人陳勝因公辦延誤,按當時律法應處死罪,他心想橫豎一死,不如死的豪氣壯烈,索性率眾造反起兵,因此觸發了各地風起雲湧般的反秦浪潮。
接著西楚霸王項羽,對秦軍所戰披靡,直搗秦都咸陽,但因接近秦地,他憂心秦降卒生變反叛,遂命楚軍在新安城南(今河南三門峽義馬市二十里舖村一帶)坑殺了秦降卒二十萬。
項羽軍隊在進入咸陽後,除殺害秦王和秦諸公子外,又盡焚秦宮室,大火連燒三月、晝夜不熄——傳說中的「火燒阿房宮」。
項軍所經之處無不成為廢墟,關中百姓莫不對之大失所望,各諸侯亦恐項羽對他們不利,至此項羽民心盡失,埋下日後敗亡肇因!最後劉邦趁勢結合不滿項羽的諸侯勢力,與項羽爭奪天下——「楚漢相爭」。
終戰,項羽兵敗垓下、自刎烏江。其時,船夫仍為他備了一船,供他渡江。但他說:「天之亡我,我何渡為?」項羽至死都認為是天要亡他,非戰之罪;並稱「無顏見江東父老」,自刎而死。
至於劉邦,則以寬厚待人,與他適成對比,最後終結了戰火連天、民不聊生的歲月。
漢朝崛起,創造了中國近三千年歷史上的盛世,「漢」人也成為我國的民族代名詞。
當我們瞭解一句成語的來龍去脈後,才發現它多是濃縮後的歷史片段,除有著精采的故事外,更蘊含著寓意深刻的道理。
1. 「三戶亡秦」這句成語告訴我們,只要凝結共識、團結一心,就能贏得翻轉與改變。 2. 即使被競爭對手超越了,只要抱著「三戶亡秦」的信念,未來就有奪回勝利的可能。 3. 在運動賽事雖然被打敗了,只要抱持「三戶亡秦」的決心,就有獲勝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