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
  • 中讀網
    • 網站地圖
  • 影音
    • 影片專區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詞學
      • 現代文學
      • 優化人生
      • 生活趣味
    • Podcast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床邊故事
  • 思想
    • 思想通論
    • 諸子百家
    • 兩漢思想
    • 魏晉玄學
    • 隋唐佛學
    • 宋明理學
    • 明清氣學
  • 賞詩
    • 詩歌發展史
    • 通論
    • 相思情愛
      • 愛情詩篇
      • 知己厚誼
      • 去國懷鄉
    • 詠物寄興
    • 田園山水
    • 社會寫實
    • 邊塞詩
    • 食在滋味
      • 飲食詩篇
  • 讀詞
    • 詞學通論
    • 晚唐五代詞
    • 北宋詞
    • 南宋詞
    • 元明清詞
  • 語文教育
    • 議論
    • 抒情、記事
    • 遊記
    • 歌賦、戲曲
    • 奏議、序跋
    • 傳奇、章回小說
    • 文化教材
  • 成語
    • 筆劃檢索
    • 常用成語
  • 經典故事
    • 愛情悲喜
    • 家庭婚姻
    • 奇幻冒險
    • 犯罪懸疑
    • 恐怖玄怪
  • 床邊故事
    • 神話故事
    • 民間故事
    • 歷史故事
    • 生活故事
    • 寓言故事
    • 童話故事
  • 當代紀事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公佈欄
    • 投稿園地
  • 約稿
  • English
中讀網
  • 中讀網
    • 網站地圖
  • 影音
    • 影片專區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詞學
      • 現代文學
      • 優化人生
      • 生活趣味
    • Podcast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床邊故事
  • 思想
    • 思想通論
    • 諸子百家
    • 兩漢思想
    • 魏晉玄學
    • 隋唐佛學
    • 宋明理學
    • 明清氣學
  • 賞詩
    • 詩歌發展史
    • 通論
    • 相思情愛
      • 愛情詩篇
      • 知己厚誼
      • 去國懷鄉
    • 詠物寄興
    • 田園山水
    • 社會寫實
    • 邊塞詩
    • 食在滋味
      • 飲食詩篇
  • 讀詞
    • 詞學通論
    • 晚唐五代詞
    • 北宋詞
    • 南宋詞
    • 元明清詞
  • 語文教育
    • 議論
    • 抒情、記事
    • 遊記
    • 歌賦、戲曲
    • 奏議、序跋
    • 傳奇、章回小說
    • 文化教材
  • 成語
    • 筆劃檢索
    • 常用成語
  • 經典故事
    • 愛情悲喜
    • 家庭婚姻
    • 奇幻冒險
    • 犯罪懸疑
    • 恐怖玄怪
  • 床邊故事
    • 神話故事
    • 民間故事
    • 歷史故事
    • 生活故事
    • 寓言故事
    • 童話故事
  • 當代紀事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公佈欄
    • 投稿園地
  • 約稿
  • English
中讀網

三戶亡秦

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記載:「楚南公曰『楚雖三户,亡秦必楚也。』」當年楚懷王入秦被留滯,客死於秦,楚人懷之。秦末陳勝、吳廣揭竿而起,項羽叔父項梁也起兵並擁立懷王之孫,仍以「楚懷王」為名,號召楚人反秦。最終,秦滅,但項羽敗於劉邦之手,成就了漢代偉業。

  • bubububu
  • 2022 年 6 月 1 日
  • 常用成語

「三戶亡秦」的意思,是說即使戰到最後,只要還有楚人的地方,就有足以滅亡秦國的復仇力量。
因為對絕大多數的楚人而言,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從來就不是他們的國家,它是滅亡自己國家的侵略者,所以「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」,就是將「要復國、要報仇」這樣的信念深深的刻進了楚人的血液、骨髓之中。後世引申該語,多用為形容目前雖然力量微小,但只要意志堅定,必有獲得成功的一日。

這個成語故事,要從戰國時期的秦國,在經歷十五年征伐,併滅了當時六大諸侯國,一統天下說起。
秦國借西元前236年趙國攻打燕國時,兵分兩路攻趙,展開了兼併、統一中國的戰爭序幕,直到西元前221年攻滅齊國,期間秦國先後消滅韓、趙、魏、楚、燕、齊六國,結束了自從春秋以來,長達五百多年諸侯紛爭割據的局面,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集權中央的國家。但因秦政暴虐,又大量奴役六國百姓,發配邊漠修築工事,導致人心渙散、思念舊朝。在秦始皇死(西元前210年七月)後短短的一年,西元前209年七月至207年十月間,民變紛起、擁兵反秦。

「戰爭」——帶給人類的,只有悲歌與苦痛/少數人的意志,成為多數人的夢魘

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:「夫秦滅六國,楚最無罪。自懷王入秦不反,楚人憐之至今,故楚南公曰『楚雖三户,亡秦必楚也。』」

秦朝末期,農民陳勝、吳廣在大澤揭竿起義,各地反秦勢力也紛紛響應配合,其中項羽叔父項梁也率軍反秦,但陳勝等瞬即敗亡。
於是七十歲的謀士范增乘機遊說項梁說:之前秦國併滅六國,楚國是最無辜的;楚懷王又為了保護百姓而滯秦、客死於秦,楚人憐惜懷王,對秦國憤恨至今。加上善於陰陽之術的楚國南公也曾說,即使楚國被秦國所滅,只要楚國還有三戶人家,都會團結起來報仇雪恨以亡秦。
善於掌握時機、又身為世代楚將的項梁,隨即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,仍以「楚懷王」為名號召楚人反秦,他很快地得到百姓支持而迅速壯大。這一股反秦的力量,不但匯聚成為亡秦的力量,後來更集結成為楚、漢雙雄爭霸的局面。最終,由劉邦勝出,建立了漢朝。

三戶亡秦
    項羽畫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戰爭殘酷的場面,如隋代祖君彥描述:「屍骸蔽野,血流成河,積怨滿於山川,號哭動於天地。」

三戶亡秦亡秦的「三戶」,在歷史上說法、見解各有不同,韋昭以當時楚國「昭、屈、景」三大氏族為滅秦力量根源,也有以丹陽、三戶津地名為解釋。但不管是三大貴族、地名或是三戶尋常百姓人家,當時楚國的人心,都是以報仇雪恨、恢復國家為念。對絕大多數的楚人而言,大秦帝國從來就不是他們的國家,它只是滅亡自己國家的侵略者。「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」,就是將「要復國、要報仇」這樣的信念深深的刻進了楚人的血液、骨髓之中。後世則引申該語為:目前雖然力量微小,但只要意志堅定,必能獲得成功。

秦國的滅亡,印證了「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」的預言;但為何最後卻是漢王勝出呢?

秦亡,肇自楚人陳勝因公辦延誤,按當時律法應處死罪,他心想橫豎一死,不如死的豪氣壯烈,索性率眾造反起兵,因此觸發了各地風起雲湧般的反秦浪潮。
接著西楚霸王項羽,對秦軍所戰披靡,直搗秦都咸陽,但因接近秦地,他憂心秦降卒生變反叛,遂命楚軍在新安城南(今河南三門峽義馬市二十里舖村一帶)坑殺了秦降卒二十萬。
項羽軍隊在進入咸陽後,除殺害秦王和秦諸公子外,又盡焚秦宮室,大火連燒三月、晝夜不熄——傳說中的「火燒阿房宮」。
項軍所經之處無不成為廢墟,關中百姓莫不對之大失所望,各諸侯亦恐項羽對他們不利,至此項羽民心盡失,埋下日後敗亡肇因!最後劉邦趁勢結合不滿項羽的諸侯勢力,與項羽爭奪天下——「楚漢相爭」。

終戰,項羽兵敗垓下、自刎烏江。其時,船夫仍為他備了一船,供他渡江。但他說:「天之亡我,我何渡為?」項羽至死都認為是天要亡他,非戰之罪;並稱「無顏見江東父老」,自刎而死。
至於劉邦,則以寬厚待人,與他適成對比,最後終結了戰火連天、民不聊生的歲月。
漢朝崛起,創造了中國近三千年歷史上的盛世,「漢」人也成為我國的民族代名詞。

當我們瞭解一句成語的來龍去脈後,才發現它多是濃縮後的歷史片段,除有著精采的故事外,更蘊含著寓意深刻的道理。

1. 「三戶亡秦」這句成語告訴我們,只要凝結共識、團結一心,就能贏得翻轉與改變。
2.  即使被競爭對手超越了,只要抱著「三戶亡秦」的信念,未來就有奪回勝利的可能。
3.  在運動賽事雖然被打敗了,只要抱持「三戶亡秦」的決心,就有獲勝的希望。

bubu

上一篇
下一篇

網站累計

  • 868,578 次瀏覽

版權所有 © 2025 中讀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