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請掃碼或點擊前往支持
我們常用「風行草偃」來比喻上行下效。因為上位者的所作所為就像拂過草上的風一般,風所經行處,草便隨之傾倒,所以上位者的言行往往會給下位者帶來重大影響,不得不慎!
「風行草偃」(偃:ㄧㄢˇ,倒、伏)的成語出自《論語.顏淵》,用來形容身居上位者的品行、作為像風一樣,而身居下位的人就像草一般,風吹過來,小草隨之傾倒。也用來比喻位高者怎麼做,位卑者就會起而效尤,甚至討好。
春秋時期,魯國的「正卿」——相當於今日的行政院長季康子,協助魯哀公治理國家。季康子在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後,迎接孔子返回魯國,讓年邁的孔子得以安心在魯國完成講學,孔子也在這段期間完成刪定六經的心願。孔子過世後,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孔子言行彙編成《論語》一書,這本儒家經典在漫漫歷史長河中,深深地影響我國數千年之久。
季康子當時大權在握,數次為施政問題請教孔子,其中有一次問孔子:如果把沒有道德、不遵守法紀的人都殺掉,而親近有道德且遵守法紀的人,這樣好嗎?孔子回答說:你想要治理好國家,哪需要用殺人的方法?只要你能遵從道德行善,老百姓自然就會跟隨了。孔子繼續說:「君子之德,風;小人之德,草。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因為風行草偃、上行下效啊!孔子規勸季康子為政不須用殺戮的方法治暴,只須自己遵行善道,人民自然就會變好。
「風行草偃」、「上行下效」的例子,古今中外隨處可見。
例如歷史中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很喜歡穿紫色的衣服,結果齊國上下官員、百姓無不爭相模仿,因此紫色布料價格飛漲,甚至缺貨。後來,為改善這個問題,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建議、改口對外宣稱:我討厭紫色布料的氣味。未料,全國人民竟在三日內不再穿著紫色的衣服。另外越王勾踐為了復國雪恥而崇尚勇武,所以越國人民不畏死亡。楚靈王喜歡細腰美女,所以楚國女子為了使腰圍變小而忍受飢餓,猶如今人為了擁有模特兒般的身材,有些成了厭食症的紙片人。所以上位者所流露出的喜好、欲望,往往對庶民百姓產生巨大的影響,因為他們會想盡辦法去實行與趨附。
這種由上而下的影響,在東南亞的泰國亦有類似情形發生。譬如泰國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,曾有泰王在位時剃度出家修行,開啟了日後各代泰王短期出家的通例,也對泰人起了示範作用,並影響後世泰國男子一生至少進行一次短期出家的習俗,以便接受佛教的教化。所以佛教教義成為今日泰國道德禮教的準則,以及維繫社會和諧、推動生活藝術的動力,乃至全世界無不認為泰國是一個美麗的佛國。
Bub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