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國時期七雄並立,趙國原為北方霸主,但隨著秦國的勢力擴充而逐漸衰敗、滅亡。秦國攻克東北方的燕國後,又派王賁南進,征服了東邊的齊國,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「大一統」大業的朝代——秦「朝」。「負荊請罪」的故事,就發生在趙國君臣共同抗秦的時間點上,《史記.廉頗、藺相如列傳》有詳細的記載。
當秦國欲強奪趙國重寶和氏璧時,藺相如機智反應保全了和氏璧,並使和氏璧完璧歸趙。不過趙王後來的封賞激起了大將廉頗的不滿,處處挑釁與為難。而當廉頗得知藺相如對他的退讓,係因不願強秦當前時趙國反生內鬥,他遂慚惶地揹負荊條上門請罪,兩人最終成為刎頸交的好朋友。
「價值連城」的和氏璧
「完璧歸趙」的典故
藺相如回到休息住所,估判秦王雖答應齋戒迎璧,但終將食言、不會履行以璧換城的約定,遂派隨從衣懷和氏璧,由小徑返回趙國。
秦王齋戒後,藺相如面告秦王,和氏璧業已派人送回趙國,並視死如歸地指責秦王無信。
秦王左右欲挾藺相如治罪,秦王卻說:今天就算殺了藺相如,也得不到和氏璧,還不如禮遇藺相如,與趙國保持友好關係,讓藺相如回國吧。藺相如回到趙國,趙王以其不辱使命、優異的表現,拜為上大夫。
後秦國伐趙,攻破石城,秦王再派使傳信,欲與趙王和好,約見於澠池。趙王畏秦不願前往,但廉頗與藺相如均議:大王不去,顯示趙國怯弱。趙王只好同意由藺相如陪同前往與會。會宴上,秦王與秦臣均欲羞賤趙王,但遭藺相如一一反擊,直至宴罷,秦王始終無法取得任何便宜。也因趙軍重兵待侍,秦王不敢有所妄動。
澠池會後,趙王感於藺相如功勞甚大,晉封為上卿,但也因此造成了大將軍廉頗對藺相如強烈的不滿。
「刎頸之交」的廉頗與藺相如
廉頗説:我是護衛趙國、攻城野戰立有大功的將軍,藺相如不過就是靠著嘴皮子能説會道,立了些功勞的平民,而今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,我難以忍受並感到羞辱。更揚言說:如果讓我遇見藺相如,我一定要羞辱他。
藺相如聽到廉頗這番說詞後,就再也不肯和他碰面。每到上朝,藺相如就推説有病,不願上朝和廉頗比較位置的高下。
藺相如外出,只要遠遠地看到廉頗的車隊,就掉轉車子迴避。
藺相如的許多門客無法理解,直言諫説:我們離開親人來追隨你,就是因為仰慕您高節大義。而今你與廉頗官位相當,但因廉頗口出惡言,你就畏懼得處處躲避,害怕他也害怕得太過了吧?一般人都會感到羞愧,何況你身為將相?就讓我們這些不才之人離開你吧!
藺相如堅定地制止他們,説:諸位以為廉將軍和秦王誰較強大?
眾人回答廉將軍比不上秦王。
藺相如又説:在秦王這樣的權力威勢下,我都敢在秦廷上喝斥他,並羞辱他的羣臣。我雖魯鈍,難道我是真的害怕廉頗嗎?
我所看到的是:強大的秦國不敢攻打趙國,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同在啊!
如今兩虎相鬥必有一傷,這樣,趙國將會失去我們同時存在的優勢,我之所以這樣忍讓,就是考慮到國家的安危急難,必須放在個人私怨的前面啊!
廉頗聽到這些話後,立即袒露上身、揹負荊條,由賓客引領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。廉頗説:我是個粗鄙卑賤的人,想不到您得心胸是如此的寬大深厚。誠摯地向藺相如認錯道歉,兩人從此和好交往至終,並成為生死莫逆的朋友,世稱刎頸之交。
當我們瞭解一句成語的來龍去脈後,才發現它多是濃縮後的歷史片段,除有著精采的故事外,更蘊含著寓意深刻的道理。
- 廉頗「負荊請罪」的故事,為後人樹立了勇於認錯的典範。
- 知道自己的過失,就該有「負荊請罪」的勇氣,坦誠面對、改正錯誤。
- 一個人能夠負荊請罪,代表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