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知之明

老子的《道德經》說: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」它指出每個人除要有智慧認識別人外,也要能夠認識自己。因為「自知之明」才能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,掌握方向、避免錯誤,進而超越自己。
老子的《道德經》說: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」它指出每個人除要有智慧認識別人外,也要能夠認識自己。因為「自知之明」才能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,掌握方向、避免錯誤,進而超越自己。
歷史的明鏡,曾經照出趙高「指鹿為馬」的醜劇;同時照見了貪圖逸樂者如秦二世胡亥的下場,與圖謀不軌者趙高的千古罵名。活用成語、古為今用,不要「指鹿為馬」是對我們今天最大的鑑戒之一。
東漢發生第一次黨錮之禍時,竇武曾勸諫桓帝,要記取前車之鑑,不要像秦二世子嬰般聽信讒言,否則如趙高陷害忠良、導致亡國的憾事,將再度重演,也就是重蹈覆轍。
《論語.述而》孔子述及教育原則,曾說: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」重視及要求學生自動自發的學習精神。就此而言,頗與今日教育理論合轍、同拍。
罄竹難書,罄是用盡、用完之意,所以是說事情多到說不完,就算用盡南山、荊越的竹子也記載不完。原意初無褒貶,後世則多用於負面評斷。語出《呂氏春秋》。
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記載:「楚南公曰『楚雖三户,亡秦必楚也。』」當年楚懷王入秦被留滯,客死於秦,楚人懷之。秦末陳勝、吳廣揭竿而起,項羽叔父項梁也起兵並擁立懷王之孫,仍以「楚懷王」為名,號召楚人反秦。最終,秦滅,但項羽敗於劉邦之手,成就了漢代偉業。
對於事情,即使不能未雨綢繆;亡羊補牢,當看見羊群走失了,趕緊修補羊欄,也不失為避免傷害繼續擴大的及時補救。典故出自《戰國策.楚策》莊辛諫楚襄王的故事。
《莊子.知北遊》說:「人生天地之間,若白駒之過郤(ㄒㄧˋ,通隙),忽然而已。」用白駒過隙,倏忽即逝,說明生命的短暫。在驚心動魄的轉瞬即逝中,人們焉能無悲?焉能無感於萬物流轉,並思及自己想要的生命型態?
唐代崔護〈題都城南莊〉詩:「去年今日此門中,人面桃花相映紅。人面不知何處去,桃花依舊笑春風。」後人遂以「人面桃花」說女子的美麗容貌,並以此緬懷逝去的人事或情懷。
「磨杵成針」,典出宋代祝穆的《方與攬勝.磨鍼溪》。傳說詩仙李白因見老婦在溪邊磨杵而感悟到唯有堅持不懈,才能獲致成功。後世常用這個成語來勉勵人,要努力不懈,不要半途而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