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》是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的言行錄和與弟子間的問答,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們記錄、彙編而成,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。
《論語》涉及儒家的治國理念、人倫關係、個人道德規範、先秦時期的社會面貌,乃至孔子及其弟子的經歷等。
「舉一反三」說的是一種出自學生內心、自動自發的熱切學習態度,所以在孔子說出一個面向以後,學生便能夠自發性地思考,並提出其他幾個不同面向的觀察。能夠做到這樣認真的學習,孔子自然是很樂意教導對方的。
《論語.述而》孔子說: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」
- 憤(ㄈㄣˋ)形容一個人內心迫切的想要明白、了解道理,卻遇疑惑無法自解。
- 悱(ㄈㄟˇ)心中有想法,卻無法用適切的言語表達,想說而說不出來。
- 隅(ㄩˊ)角落、邊際、一小塊地方。
孔子說:我教導學生,如果不是他自己發憤向學,我是不會去教導他的;必須是他想要表達卻有疑難、經用心思考仍無法說出,我才會去啟發他;還有在我提點了一個方向後,他如不能多方思慮,推擴到其他相關說法,我也不會反覆地告訴他。
我們從這段話可以清楚地知道,至聖先師孔子雖然有教無類,但是他更強調一個人必須具備自發向學、努力提升自己的理想,才是名可以引導啟發的學生。近三千年前的中國,孔子早已主張「啟發式教育」,他說明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性,因為缺乏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,只是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,無法建立起自己的思辨精神,和推而廣之的學習態度,結果他所得到的知識將是淺薄、不夠紮實的。
知識,是人類進步的關鍵
現代人對於問題多以淺碟化、速食化的方式處理。往往也為追求自身利益,碎片化地斷章取義,用譁眾取寵的方式引導大眾,以達到影響風向的目的,造成大家競相外騖(ㄨˋ ,奔馳、追求),不願深刻學習的社會弊病。期望我們在品讀經典後,能夠舉一反三,吸收先人的智慧作為借鑒,讓我們的人生避免重蹈覆轍、更上層樓。
一日一成語,可以擴大、深化我們的歷史視野,並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人生成功的法則。
1、知識的追求,需要客觀的態度,並能舉一反三、融會貫通。
2、做事,除了要努力外,也要舉一反三地試探其他可行方法,以找尋最佳良方。
3、能夠自我掌舵人生方向的人,除了天生的稟賦外,鑑往知來、舉一反三也是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