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記.秦本紀》記載了秦國興起到盡滅六國、一統天下前,春秋、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與秦國歷史。
那些連年兵戎相見,殘酷、血流成河的征伐場景,怎不令讀者為之顫憟,心有戚戚焉?
「毛遂自薦」的故事就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秦、趙爭戰中,趙國歷經秦將白起坑殺其降卒的「長平之戰」後,戰禍仍未平息,秦國接著又包圍趙都邯鄲。危急中,趙國著名公子平原君想要出使楚國,說服楚王結盟救趙,但當「人為刀俎、我為魚肉」時,要想結盟談何容易?
這時幸有長期低調的門客「毛遂」,自薦願意陪同前往,並在和楚王一番言語衝撞後順利達成任務。
於是「毛遂自薦」成為後世說自我推薦的最佳代言。
邯鄲之戰
秦國攻取韓國野王(今河南沁陽縣),以致韓國上黨郡守馮亦不願降秦,反將上黨獻給趙國。秦怒而伐趙,引發長平大戰。秦國戰勝後,又派兵包圍趙國都城邯鄲。當時邯鄲糧盡援絕,情況危急。《史記.平原君虞卿列傳》記載:「邯鄲之民,炊骨易子而食(燒骨為柴、換子而食),可謂急矣……。」
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下,平原君採取了散盡家財、說楚救趙的舉措……
趙平原君為遊說楚王結盟抗秦,徵門下文武全才二十人出使楚國,說:「若能透過溝通、勸說和楚國結盟抗秦是最好的結果;如果不行,哪怕用威脅、逼迫的方法,也要讓楚王在大庭廣眾面前歃血為盟,必須得到承諾後才能回國。」
經選門下食客十九人,還有一個名額。此時,沒沒無名的毛遂自告奮勇地說:「我願意跟您一同前往楚國說服楚王。」但平原君不識毛遂,以錐未外顯為喻而拒絕同行。毛遂反怪道平原君未能及早將他置入囊中,還說如果早將他放入囊中,則露出的絕不只是錐尖,而是整個錐子。平原君察識毛遂語出不凡,於是同意他一起前往
至楚,平原君與楚王從日出談到日中,一直沒有達成協議。眾人共推毛遂上殿建言。
毛遂按劍拾階上殿,詢問平原君:「結盟抗秦顯然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事,本應幾句話就可以說定的,為什麼從日出談到現在日中,卻還不能議定呢?」
楚王怒斥:「你是誰?我和平原君說話,你退下。」毛遂握劍向前,說:「大王喝叱我,是憑仗楚國人多勢眾;但現在你我十步之距,大王不能仗恃楚眾,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中。……實則商湯以七十里地為依據,終能統理天下;現在楚國有地五百里,持戟將士百萬人,這是霸王之資啊!至於秦將白起,不過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子,一戰就攻克鄢城郢都,再戰燒夷陵,三戰辱大王先人,這是楚國百世都不能忘卻的恥辱,連趙國也為你感到羞恥,而大王竟不羞愧?今日合縱結盟更是為了楚國,並非僅僅為趙。」最後楚王說:是,是......,誠如先生所言。我將以全國之力合縱盟趙。
盛名的戰國四公子:趙平原君、魏信陵君、楚春申君、齊孟嘗君
於是楚國派春申君率兵救趙,魏國信陵君則用計奪取魏將晉鄙兵權以援趙,但兩軍未抵趙國前,平原君已先聽從李同的建議,散盡家產分給眾人,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直擊秦軍,秦軍怯退三十里。最後,在楚、魏兩國援兵到達後,秦兵只能作罷撤返,都城邯鄲得以保存。
「毛遂自薦」是從秦軍圍攻趙都邯鄲的歷史事件中提煉而出,一個深具才華卻被埋沒的人:毛遂,能夠把握時機、挺身而出,終於達成眾人無法做到的艱鉅任務。
一日一成語,除了讓我們明白歷史的緣由,學習洞悉天下的大勢,進而能掌握自己的未來。
- 當問題無法有效解決時,有能力的人應「毛遂自薦」地提出方法、解決問題。
- 「毛遂自薦」雖然告訴我們要勇敢地表現自己,但也不可過度逞強。
- 一個自信的人,會在適當時機「毛遂自薦」的展現自己的才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