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
  • 中讀網
    • 網站地圖
  • 影音
    • 影片專區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詞學
      • 現代文學
      • 優化人生
      • 生活趣味
    • Podcast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床邊故事
  • 思想
    • 思想通論
    • 諸子百家
    • 兩漢思想
    • 魏晉玄學
    • 隋唐佛學
    • 宋明理學
    • 明清氣學
  • 賞詩
    • 詩歌發展史
    • 通論
    • 相思情愛
      • 愛情詩篇
      • 知己厚誼
      • 去國懷鄉
    • 詠物寄興
    • 田園山水
    • 社會寫實
    • 邊塞詩
    • 食在滋味
      • 飲食詩篇
  • 讀詞
    • 詞學通論
    • 晚唐五代詞
    • 北宋詞
    • 南宋詞
    • 元明清詞
  • 語文教育
    • 議論
    • 抒情、記事
    • 遊記
    • 歌賦、戲曲
    • 奏議、序跋
    • 傳奇、章回小說
    • 文化教材
  • 成語
    • 筆劃檢索
    • 常用成語
  • 經典故事
    • 愛情悲喜
    • 家庭婚姻
    • 奇幻冒險
    • 犯罪懸疑
    • 恐怖玄怪
  • 床邊故事
    • 神話故事
    • 民間故事
    • 歷史故事
    • 生活故事
    • 寓言故事
    • 童話故事
  • 當代紀事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公佈欄
    • 投稿園地
  • 約稿
  • English
中讀網
  • 中讀網
    • 網站地圖
  • 影音
    • 影片專區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詞學
      • 現代文學
      • 優化人生
      • 生活趣味
    • Podcast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床邊故事
  • 思想
    • 思想通論
    • 諸子百家
    • 兩漢思想
    • 魏晉玄學
    • 隋唐佛學
    • 宋明理學
    • 明清氣學
  • 賞詩
    • 詩歌發展史
    • 通論
    • 相思情愛
      • 愛情詩篇
      • 知己厚誼
      • 去國懷鄉
    • 詠物寄興
    • 田園山水
    • 社會寫實
    • 邊塞詩
    • 食在滋味
      • 飲食詩篇
  • 讀詞
    • 詞學通論
    • 晚唐五代詞
    • 北宋詞
    • 南宋詞
    • 元明清詞
  • 語文教育
    • 議論
    • 抒情、記事
    • 遊記
    • 歌賦、戲曲
    • 奏議、序跋
    • 傳奇、章回小說
    • 文化教材
  • 成語
    • 筆劃檢索
    • 常用成語
  • 經典故事
    • 愛情悲喜
    • 家庭婚姻
    • 奇幻冒險
    • 犯罪懸疑
    • 恐怖玄怪
  • 床邊故事
    • 神話故事
    • 民間故事
    • 歷史故事
    • 生活故事
    • 寓言故事
    • 童話故事
  • 當代紀事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公佈欄
    • 投稿園地
  • 約稿
  • English
中讀網

利令智昏

「利令智昏」是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評論平原君趙勝的話。起因趙勝贊成趙王接受韓國獻城,導致秦國反撲、攻打長平,並在趙王一連串的錯誤抉擇後,發生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絕人寰,令後人驚恐顫慄的「長平之戰」——血流成河、大地漂櫓,屍橫遍野、谷壑哀號。

  • bubububu
  • 2022 年 9 月 4 日
  • 常用成語

「利令智昏」為利慾薰心致人喪失理智,這種情形自古至今莫不如此。而這種情形,如果發生在具有決策權的人身上,其禍害就非同小可,極有可能釀成人類重大的傷亡與危害。
史籍斑斑,近世西方有希特勒,中國古代有「長平之戰」,借古鑑今,我們怎能不引以為戒?
「利令智昏」的成語,正是出自司馬遷《史記.平原君虞卿列傳》對「長平之戰」的評論。

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慘絕人寰、令後人驚恐顫慄的戰爭,「長平之戰」可謂其中最為慘烈的。
戰國時期征伐攻掠的情節在各國間頻繁上演,當時許多國家的人口也因戰爭傷亡而驟降。著名的「長平之戰」,是由秦將白起攻打趙國長平(今山西高平),趙王臨陣更換將軍廉頗,改由「紙上談兵」的趙括領軍抗秦。
長平戰中,因趙括率兵急攻秦軍、誤判形勢,被秦將白起設計圍困,最後在突圍中被伏兵射殺,而趙軍餘卒四十萬皆降於秦。
緊接著一幕幕趙卒被坑殺,血流成河、大地漂櫓的場景就此展開,屍橫遍野、谷壑哀號。令後人悲嘆不已!
生者何幸?亡者何辜?上位者的輕率指令,就決定了從屬的生死命運。

戰爭——對人類的懲罰

長平之戰為什麼發生?——上位者的決定,下位者的悲歌

傷痛的歷史印記,如刀刻斧劈般血淋淋地呈現。長平之戰起於秦國攻韓,韓國上黨郡守馮亦不願降秦,派使者獻上黨給趙王說:韓不能守上黨,但百姓不願侍秦,寧為趙民。趙王諮詢諸臣要不要接受?平陽君趙豹反對地說:「聖人甚禍無故之利」,認為無端收受韓國上黨城邑,弊害將大於利,恐怕是韓國的嫁禍。但平原君趙勝及趙禹卻認為,即使我們發百萬之軍作戰,可能踰歲也未能得一城池,「今坐受城市邑十七,此大利,不可失也」,贊成不必征伐就能獲得現有城邑,何樂而不為?趙王欣喜地派趙勝為使節接受馮亭的獻地,「趙遂發兵取上黨,廉頗將軍軍長平」,由廉頗領兵趙軍接防上黨。秦國果然大怒,反撲長平。

看似天上平白掉下的禮物,如錦覆陷阱,使人不易察覺背後危機

這慘劇是一連串錯誤的結果!首先,趙王雖諮詢重臣,卻未明智地聽從趙豹拒絕受城的建言;再因趙王貪得,做出錯誤的納城決定;更誤信秦國謠言,撤換良將廉頗,犯了陣前換將大忌,另派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領軍……,致使數十萬無辜下民,最終死於上位者接二連三的不智決策。

利令智昏

《史記.平原君虞卿列傳》的評論

司馬遷在《史記.平原君虞卿列傳》說:趙平原君雖為亂世中豪氣飛揚的王族公子,但未顧全大局,「利令智昏」地貪圖上黨城邑,致使趙軍四十萬降卒,為秦將白起所坑殺,都城邯鄲也幾近滅亡。

雖趙王「悔不聽趙豹之計,故有長平之禍焉」,倖得毛遂自薦於平原君,隨平原君至楚國遊說楚王救趙成功,楚國派春申君率兵救趙,魏國信陵君亦用計奪取魏將晉鄙兵權援趙,而平原君也散盡家財抗秦,趙國命脈得以苟續,但趙國終究國力大傷,最後仍為秦國所滅!

歷史的借鏡,足以讓我們再三深省。

活用成語,記取歷史的教訓!

  • 利益人人都愛,但絕不能「利令智昏」地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。
  • 「利令智昏」的人,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決定,使得親痛仇快。
  • 如果只為貪圖眼前利益而不計後果,「利令智昏」的結局就是失敗。

bubu

上一篇
下一篇

網站累計

  • 868,675 次瀏覽

版權所有 © 2025 中讀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