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利令智昏」為利慾薰心致人喪失理智,這種情形自古至今莫不如此。而這種情形,如果發生在具有決策權的人身上,其禍害就非同小可,極有可能釀成人類重大的傷亡與危害。
史籍斑斑,近世西方有希特勒,中國古代有「長平之戰」,借古鑑今,我們怎能不引以為戒?
「利令智昏」的成語,正是出自司馬遷《史記.平原君虞卿列傳》對「長平之戰」的評論。
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慘絕人寰、令後人驚恐顫慄的戰爭,「長平之戰」可謂其中最為慘烈的。
戰國時期征伐攻掠的情節在各國間頻繁上演,當時許多國家的人口也因戰爭傷亡而驟降。著名的「長平之戰」,是由秦將白起攻打趙國長平(今山西高平),趙王臨陣更換將軍廉頗,改由「紙上談兵」的趙括領軍抗秦。
長平戰中,因趙括率兵急攻秦軍、誤判形勢,被秦將白起設計圍困,最後在突圍中被伏兵射殺,而趙軍餘卒四十萬皆降於秦。
緊接著一幕幕趙卒被坑殺,血流成河、大地漂櫓的場景就此展開,屍橫遍野、谷壑哀號。令後人悲嘆不已!
生者何幸?亡者何辜?上位者的輕率指令,就決定了從屬的生死命運。
戰爭——對人類的懲罰
長平之戰為什麼發生?——上位者的決定,下位者的悲歌
傷痛的歷史印記,如刀刻斧劈般血淋淋地呈現。長平之戰起於秦國攻韓,韓國上黨郡守馮亦不願降秦,派使者獻上黨給趙王說:韓不能守上黨,但百姓不願侍秦,寧為趙民。趙王諮詢諸臣要不要接受?平陽君趙豹反對地說:「聖人甚禍無故之利」,認為無端收受韓國上黨城邑,弊害將大於利,恐怕是韓國的嫁禍。但平原君趙勝及趙禹卻認為,即使我們發百萬之軍作戰,可能踰歲也未能得一城池,「今坐受城市邑十七,此大利,不可失也」,贊成不必征伐就能獲得現有城邑,何樂而不為?趙王欣喜地派趙勝為使節接受馮亭的獻地,「趙遂發兵取上黨,廉頗將軍軍長平」,由廉頗領兵趙軍接防上黨。秦國果然大怒,反撲長平。
看似天上平白掉下的禮物,如錦覆陷阱,使人不易察覺背後危機
這慘劇是一連串錯誤的結果!首先,趙王雖諮詢重臣,卻未明智地聽從趙豹拒絕受城的建言;再因趙王貪得,做出錯誤的納城決定;更誤信秦國謠言,撤換良將廉頗,犯了陣前換將大忌,另派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領軍……,致使數十萬無辜下民,最終死於上位者接二連三的不智決策。
活用成語,記取歷史的教訓!
- 利益人人都愛,但絕不能「利令智昏」地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。
- 「利令智昏」的人,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決定,使得親痛仇快。
- 如果只為貪圖眼前利益而不計後果,「利令智昏」的結局就是失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