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毋忘在莒」是我國歷史上很精彩的成語故事,除敘述齊桓公從年少流離顛沛,到最後成為一代霸主;也記錄了齊國在五國聯軍的進攻下瀕臨滅國,到收復全部失土,在在激勵我們面對失敗時仍需奮勇拚鬥,設法贏得最後勝利,重新再站起來!
這個故事最早源自春秋時期,當時因齊襄公未履行對大夫(官銜)連稱、管至父的承諾,導致他們憤而弒君,改立齊襄公堂弟公孫無知為齊君;齊國公子(諸侯之子)小白由齊大夫鮑叔牙帶領流亡莒國。後來齊國再度發生政變,就任齊君不久的公孫無知也被殺害,齊國無主;當時齊襄公的兩個兄弟公子糾與公子小白,各有支持者擁護爭奪王位,而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最後成為齊君即「齊桓公」,並在管仲的輔佐下,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。
一日,齊桓公與管仲、鮑叔牙、甯戚飲酒酣熱,桓公對鮑叔牙說:何不為我說些祝禱的話?這時候,鮑叔牙說:希望主公不要忘記逃亡莒國時的慘痛經驗,管仲不要忘記在魯國被綑綁的屈辱,甯戚不要忘記過去餵牛睡牛車下的貧賤日子。齊桓公聽後,離開席位對鮑叔牙拜謝說:我與兩位大夫都應謹記先生的話,則國家社稷就不會發生危難了。
「毋忘在莒」另一個場景發生在戰國時期。
當時燕國大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,在很短的時間內攻破齊國多數城池,只剩莒城和即墨兩個地方未被攻下。齊湣王逃至莒城,因故被協防的楚將淖齒所弒,後來淖齒亦被齊人擊殺,在莒城的齊國大夫只能擁立齊湣王之子為齊襄王,繼續對抗聯軍。另即墨守將也因征戰陣亡,臨危之際,眾人推舉田單為將繼抗敵軍。最後田單和即墨的士卒百姓同心協力、刻苦堅守下,傳說以「火牛陣」夜襲樂毅部隊獲得大勝,齊國各地軍民聞訊也紛紛起兵反抗,齊軍得以趁勝反攻,收回全部失土。
二十世紀的後半葉, 敗退臺、澎、金、馬的中華國民政府,為了激勵軍民,先總統蔣公提出效法「毋忘在莒」精神,在金門最高峰太武山上題寫「毋忘在莒」四字,期許全體軍民共體時艱、團結奮鬥、保家衛國,毋忘失去大陸的教訓。
- 在金門太武山上有蔣公所題寫「毋忘在莒」的刻石。
- 「毋忘在莒」的故事綿遠流長,其中田單復國所使用的火牛陣,令人稱奇。
- 「毋忘在莒」這句成語,勉勵我們記取苦難、挫敗,讓自己重新贏得勝利。
bub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