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璞(ㄆㄨˊ)」是指未經琢磨加工的玉石、比喻人的純樸本質。「真」的意思是說天然、自然、原來的樣子。
「反(同返)璞歸真」就是說回到原來真實、未經雕琢與外飾的本來狀態。
玉石未經採掘雕飾,只是一塊石頭;幼童未經世事,往往呈現出樸實無華的天性。
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有一段對於「歸反(今作返)璞」(或「歸真反璞」)的記載,是關於齊宣王召見顏斶(ㄔㄨˋ,人名)的一段故事。
齊宣王召見當時著名的處士(有才學德性,卻隱居不願做官的人)顏斶,叫他到面前來。未料,顏斶反要求齊王過來。(天啊!這是什麼情況?顏斶你不要命了嗎?)
齊宣王聽後非常地不高興,左右侍從也對顏斶加以責備。
此時,顏斶卻進言說:我到大王面前,我成了趨炎附勢的人;而大王到我面前,則是明君禮賢下士。
齊宣王憤怒地責問:到底是國君尊貴、還是處士尊貴?
顏斶回答:當然是處士尊貴。並舉例說:秦王攻打趙國時,曾經下令:誰去柳下惠墳塚五十步內砍伐林木的,一律處死、不赦;但誰能斬首趙王人頭的,封萬戶侯、賞黃金萬鎰(ㄧˋ,古代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「一鎰」)。由此可見,活著的君王頭顱,還不如一個死士的墳墓呢!
顏斶又舉老子的話說:一個表面尊貴的人,更要懂得卑下才是根本;越是上位的人越要知道底層的人民才是他的基礎。為什麼王侯往往以「寡、孤、不穀(不善)」等謙詞自稱?就是隨時提醒自己,要懂得以卑下為本。而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武,後世都稱他們為明主,就是因為他們懂得高士的可貴之處啊!
齊宣王歎服地說:我實在是自取其辱,也顯示了我自己的無德無能!請你作為我的老師,並賜以太牢(古代祭祀天地,以牛、羊、豬三牲供奉)美食、車馬及妻兒們的華服。不料,顏斶竟拒絕了,並回答:我願意飢餓時才吃東西,吃飽的滋味就像吃肉一樣;我願自在的走路,就像坐車一般舒適;沒有過錯才是人生最可貴的,我已經向君王進過忠言,也盡了人臣的義務,就不需要再留在宮中。
便向宣王拜別而去。他「歸真返璞」的一生潔身自好,終身無累、未曾有辱。
當我們理解「反璞歸真」的意思後,就能明白世俗的外在堆砌、雕琢,其實無涉於本質;換言之,想要擁有心中的平安、喜樂,必須是真正出自內心的喜悅。
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用鑽石和木炭做比較:
世人都知道鑽石稀有、耀眼,價值昂貴,一般人恐怕很難想像鑽石和黑漆漆的木炭關係。
事實上,鑽石和木炭都是由一種「碳」(Carbon)元素所形成,只是鑽石係由「碳」單一元素構成;而木炭是由木材或木質原料,在不完全燃燒或是隔絕空氣的條件下熱裂解產生——產生方式儘管不同,本質卻是相同的,主要成分還是「碳」。
這反映了不起眼、粗糙、無光澤的石頭,在經過人工的採掘、設計、切割、雕琢……後,可以產生價值不菲的鑽石或翠玉。而即使人們知道它的原貌,仍無損於對它們的喜愛與追求。
這也說明了人為的雕琢、修飾及包裝的重要外,鬼斧神工的設計,的確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。在經過人力的改頭換面、包裝宣傳後,它們的人設價值可以輕易地擄掠人心,漸至忘記了它們的原生相貌。於是為了保持令人喜愛、驚嘆的吸金(睛)魅力,有關人士會不斷地宣傳其獨特、稀有與美麗,以創高其價格。
由此可知人為的力量確實巨大,但是否真如常言道「人定勝天」呢?
人生在世,總有「天教心願與身違」的時候,每個人的想法很難全然地被實現,因此往往會有失落、不滿、怨懟的不滿足。
此時,「返璞歸真」的充實、豁然以及喜悅清明,就是對治人心不滿足的良方。
又譬如現代生活中,隨處充斥的科技和各種應用軟體,從智能手機、全球定位導航系統GPS,到鐵路、機場……無所不在。可是電腦系統一旦發生故障,人們進退為谷與不知所措、陷入窘境的情形也就隨之而生。
更何況寰宇中,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有各種汙染,好比二十一世紀層出不窮的COVID-19疫情(瘟疫)、溫室效應、臭氧層破壞、酸雨、塑廢料、重金屬汙染、核廢料汙染、基因改造、空氣汙染、戰爭……問題,這些迫在眉睫的傷害、嚴峻考驗,是否促使我們更應「反璞歸真」?在提升人類文明的同時,也要避免玩火自焚?這是當今我們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另外,「歸真返璞」,亦可作「反璞歸真」。佛家說「歸真」,指人死而入涅槃,也可用於輓辭。
當鳥翼上繫滿了黃金飾物,鳥兒便永遠地不能翱翔天際。
- 反璞歸真、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,讓我們沒有過多的煩惱。
- 反璞歸真可以讓我們明白事物的本真,進而怡然自得、不受拘束。
- 反璞歸真,更能自由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