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常以「四分五裂」來形容內部瓦解、或支離破碎的不堪處境。這個成語的淵源很早,早在從戰國時期張儀遊説各國時,便已用來勸說魏國歸附秦國,否則其將來的情勢發展,必將遭受列國「四分五裂」的攻擊。話說那一段錯綜複雜、戰爭不斷的歲月,百姓苦不堪言。……
張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縱橫家,因受秦王重用,致力勸説各國與秦國結盟,然後一起攻佔其他弱國,史稱「連橫」。在此之前,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等六國已經採用蘇秦「合縱」聯盟政策,共同抗秦。
於是張儀從魏國開始遊説各國。張儀以其能言善辯的才能,分析當時各國的情勢,說服各國應聽從「趨事强秦、合攻眾弱」的連橫策略,將合縱聯盟分化瓦解。
《戰國策.魏策一》記載,張儀對魏王說:魏國的土地縱橫不超過一千里,將士也不足三十萬人,地勢平坦,與各國間緊緊相連,沒有任何的大江、高山作為屏障,從新鄭到大梁不超過百里……,超過十萬士卒必須駐防在邊界上的每一據點,所以可以抵抗外來侵略、保護國家安全的軍隊,就所剩無幾了。魏國的平原地勢,自古為征戰的戰場。譬如魏國與南面的楚國交好,會得罪東邊的齊國,齊國就從東方來擊。如果與東邊的齊國友好,卻會惹怒北地的趙國,趙國就從北面發動戰爭。和西方的韓國不合,則韓國會攻打魏國的西部。不與南面的楚國親近,楚國可由南邊進擊魏國。
張儀說,魏國未來面臨的情勢發展,必將遭受各國四分五裂的攻擊啊!……為大王做妥善的打算,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附秦國,只要歸順秦國,楚、韓兩國必不敢侵犯魏國,沒有了楚國與韓國的外患,大王則可以高枕而眠,不用再為魏國的安危而憂慮不已。
接著張儀分析了魏國與秦、楚間,彼此相互牽制影響後的勢力消長,秦國最想削弱的莫過於楚國,而最能打敗楚國的又莫過於魏國,如果魏國能攻打楚國,戰勝後秦國必定將楚國土地分與魏國……。
並說明如果由韓國搶先臣服於秦,那時秦國、韓國必將聯手滅魏,到時魏國就算想要服侍秦國,也不會有任何的機會了。
魏王聽了張儀的建議後說:過去誤聽了愚蠢的計議,請你向秦王轉達魏國願意歸附成為秦國東邊的藩屬。
張儀向魏王剖析,魏國如沒有依附秦國,終將被其他各國「四分五裂」的瓜分而亡。他除了恫嚇魏王外,也說明魏國地理處境上的劣勢,告訴魏王想要國家安全,就必須要有秦國這樣強大得靠山作為倚恃,才能遏止其他國家的侵犯,甚至如果能協助秦國攻打楚國,還可以獲得城池、擴充疆土。所以,魏王立即答應了連橫之議,而背棄了合縱聯盟。
一日一成語,除了讓我們明白歷史的緣由,學習洞悉天下的大勢,進而能掌握自己的未來。
- 一個團體如果沒有規矩與紀律,就容易產生亂象,最終將「四分五裂」的崩散。
- 「四分五裂」的局面,大多是因各種利益的衝突而造成。
- 團結力量大,而「四分五裂」的後果必將是滅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