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除舊佈新」多指過農曆新年前,將家裡或自己徹底的清整一遍,拋棄不好的一切,寄予新的希望,期以嶄新之姿迎接新的一年。

戰國時期,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,齊人與田單死守莒城和即墨,最終獲得勝利。而「毋忘在莒」也被用於勉勵人們應記取苦難挫敗,讓自己重新贏得勝利。

以沽名釣譽的方式,雖然有可能獲得名士聲量,進而求得個人的權位或利益,一如「終南捷徑」;但那不是出自自己真誠內心與能力實踐的結果,動機與目的相悖、終究不足為法,須知人生是沒有終南捷徑的。

《孫子兵法》的作者孫武,在吳王闔閭試探下,將一群妃女透過「三令五申」及殺雞儆猴的辦法,訓練成為井然有序、聽命行事的隊伍。

先秦時期百家爭鳴、學說紛呈,諸子百家對於國家社會各有不同的關懷重心,韓非子不贊同儒、墨思想,寫作「郢書燕說」批判穿鑿附會的治學態度,譏刺世事也許會有偶然的成功,但那並不意謂可以作為人們必須遵循的法則。

「金屋藏嬌」原本是個愛情諾言被實踐的浪漫故事,而且是我國歷史上有著赫赫盛名的漢武帝,用以展現珍愛之情的故事。原意是指為心愛的人打造一所富麗堂皇的居所;不過後人卻將這成語用在男人感情不忠或私養情婦上,使得原來的美意反而轉成負面意義。

學習,不能僅是外在模仿,就像《莊子.秋水》說的,有人想要模仿邯鄲人走路的姿勢,卻無法懂得他們為什麼能夠走得風姿綽約的內在涵養;而不同的生活習慣、文化,也讓人在表相的模仿中失去了自我,最終進退失據,畫虎類犬。

「飲水思源」這句成語,是從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庾信〈徵調曲〉中「落其實者思其樹,飲其流者懷其源」所衍生而來的。一如台灣俗諺「食果子拜樹頭,食米飯拜田頭」都是指人要懂得感恩,不可忘本。

「破鏡重圓」是指相愛的兩人因故分離,但最後終得團聚。歷史上記載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,但很少能像樂昌公主與徐德言一樣,在重大的世局變遷後,仍能靠著對愛情信守,並在楊素的成全下得以重逢,隱居相伴終老一生。

人們為了避免輕啟戰端,經常會先以外交方式調解,這也就是兩千多年前「折衝樽俎」成語的由來。晏嬰在酒宴中,巧妙地運用智慧斡旋退敵,沒有使用武力,卻能獲得和平,將迫在眉睫的戰禍消弭於無形。這與《孫子兵法》說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,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