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子兵法》的古人智慧(下)
影片:【經典文化】近三千年前的古人智慧──孫武與《孫子兵法》
我國最早的兵書:《孫子兵法》,是傳統文化的奇葩,也是古代東方兵學智慧的結晶,從西元六世紀起,就已經流傳日本、東南亞,再到西方各國,被翻譯成為許多不同國家的語言。
充滿兵學智慧的《孫子兵法》
《孫子兵法》總結春秋以前的戰爭經驗,書中跨時代跨領域的思維方式和謀略,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仍然顯得深刻犀利,毫不落伍,在很多層面都可以作為克敵制勝的指導思想,是一部非常讓人驚豔的傑出經典。
《孫子兵法》通稱《孫子》,又稱《武經》、《兵經》等,是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國古代的兵書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。它被奉為兵家經典和全世界最重要的兵書之一,和普魯士克勞塞維茨(Carl Von Clausewitz,1781~1831)的《戰爭論》齊名。
我國後來的軍事著作與軍事學發展,多受其影響,即使在世界軍事史上,也佔有重要地位。
該書被譯成為多國語言,蜚聲中外,在日本,僅注本就已多達百餘種,英文譯本也有十幾種之多。
書經法國耶穌會士傳到西方後,在歐洲大受歡迎,傳說法國名將拿破崙對之愛不釋手,曾說若能早讀到這部兵書,「滑鐵盧戰役」就不會敗得那麼慘。近世的波斯灣戰爭,也有多國盟軍參考其戰略。《孫子兵法》是我國傳統經典中,少數受到世界各國喜愛和重視的一部。
關於《孫子兵法》的作者
由於年代久遠的《孫子兵法》太傑出,據傳的作者孫武,其人和其書卻難以考證,造成後人對於該書的作者爭議延續很長的一段時間。
雖然《史記》曾經為孫武立傳,但事蹟近乎傳說,有學者認為「奇險不足信」,而載及「吳破強楚」的《左傳》和《國語》則並未提到孫武。尤其後來戰國中期又出現另一位軍事家孫臏,也被稱為「孫子」,並撰有《孫臏兵法》,惟在東漢後已經亡佚。
故後人質疑孫武和孫臏是否同一人?兩部兵書是否同一書?而且春秋的《孫子兵法》也有若干戰國時用語。甚至也有學者認為《孫子兵法》的作者即戰國孫臏,或是伍子胥、乃至戰國縱橫家所著。
好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的西漢墓葬中,發現了一批並存《孫子兵法》和《孫臏兵法》的漢代竹簡(現藏於山東博物館)。出土的古文獻清楚顯示《孫子兵法》主要談軍事理論和戰略運用,《孫臏兵法》則多具體的戰役和戰術記載。這一場彷彿延續兩千多年前古戰場激烈廝殺的《孫子兵法》的作者之爭,終因確證而露出了撥雲見日的曙光。原來歷史上有兩個「孫子」:《孫子兵法》的作者是春秋末的齊人孫武,即通稱的「孫子」,他在草創《孫子兵法》後,有部分內容係弟子整理而成;至於孫臏,則是傳說中孫武的後人,在戰國齊魏爭霸的「桂陵之戰」和「馬陵之戰」中指揮齊軍,大敗魏軍,射殺魏將龐涓,擄獲魏太子申。
孫武(約西元前545年~西元前470年),是著名的軍事家、政治家,後人尊為「兵聖」,是兵家的代表人物。傳說吳王知孫武善兵,拜為大將,他以三萬兵力破強楚二十萬軍,名顯諸侯。因為功勛在吳,所以《孫子兵法》也被稱為《吳孫子兵法》。宋時孫武被封為「滬瀆侯」,從祀武成王廟,位列「七十二將」之一。今山東、蘇州等地仍有奉祀孫武的兵聖廟。
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,皆以優美文辭、深刻思想與出奇的策略運用,成為古代軍事理論的集大成,既是傳統文化中難得一見,見解獨特深邃的瑰寶,也是後世軍事家必讀的經典。書中準確洞悉人性與心理的謀略,超越時空、跨越古今、不限於軍事領域,即使到了今天,依然可以涵蓋現代化戰爭、工商業各界與政經場合,作為人事管理、市場策略、棋藝、博弈、運動競技等一切人生戰場的指導思想,是一部閃耀著亮眼光芒的經典之作。
《孫子兵法》的注家眾多,曹操的《孫子略解》(即《魏武帝注》本),是最早的注本,其自序說:「吾觀兵書戰策多矣,孫子所著深矣!」對孫武戰策表示高度佩服。名詩人杜牧也有負盛名的注本。唐太宗亦認為兵書「無出孫武」者。
吳宮教戰,嶄露頭角
傳說孫武初見吳王時,吳王闔閭讀完他所獻的兵書後,雖然加以贊許,卻不知道他的治軍成效如何?便請他「試以婦人」,實際操演。
孫武即將一百八十位宮中美人分為兩隊,並以吳王的寵姬做隊長。
剛開始,美人們拿著長戟玩樂,不能自已。三令五申後,對於依然不能執行軍令的美人們,孫武欲斬隊長以儆之。
這時候在臺上觀看的吳王緊張求情,說:「寡人非此二姬,食不甘味。」孫武卻以「將在軍,君命有所不受」拒絕了,隊長被斬。
於是再度擂鼓時,沒有一個美人敢再嬉戲,全都合乎規矩繩墨地嚴格執行軍令。
「柏舉之戰」助吳稱霸
「柏舉之戰」是歷史上著名的「以少勝多」之戰,幫助吳國打敗強楚,躍居春秋霸主。
孫武在伍子胥力薦和吳宮教戰立下威信後,拜為上將軍;而吳國本來是春秋時長江流域下游的小國,由於晉國在「晉楚爭霸」中採取「聯吳制楚」的策略,於是擅長水戰的吳人學會了乘車、御射、列陣等車戰和陸戰技術,並日漸強大。
「避實擊虛」的迂迴奇襲戰略
◎「疲楚誤楚」
首先,伍子胥和孫武通力合作,提出「疲楚誤楚」的戰略方針,以長達六年的輪番騷擾楚國,使楚軍誤認吳國不敢攻楚,鬆懈戒心與戰備。
接著又與接壤楚國卻飽受侵凌的蔡、唐等國結盟;然後再以「救蔡」為名,傾國之力,親率其弟與伍子胥、孫武等人,以三萬兵力攻打楚國。
◎善長水戰的吳軍為什麼捨棄水路,突然從陸路進攻?──「兵貴神速」
孫武採取「避實擊虛」的迂迴奇襲戰略:吳軍一路先順著淮水西進;但進攻到淮水彎曲處的淮汭(今河南潢川、或說安徽鳳台)時突然舍舟登陸,在蔡國、唐國的帶領下,以三千精銳突擊楚國,兵不血刃,迅速地通過了楚國北部的三個重要關隘(河南信陽市以南,河南、湖北交界處),一舉殺到漢水東岸,完成了縱深迂迴、直搗楚國腹心的千里奇襲,進逼至楚國郢都最後一道防線的漢水。
這就是《孫子兵法.勢篇》說的:猛禽搏擊鳥雀時必須出其不意,才能一擊致死。要讓敵人措手不及,就要走一條敵人絕對想不到、沒有防備的路線迅速出擊;如果維持緩慢的舟行前進,楚軍便有足夠的時間防備。
◎「誘敵深入」、「避實擊虛」
但是吳軍到達楚國防禦堅強的漢水後,又面臨了另一個挑戰。兵力懸殊的吳軍如何作戰?
孫武知道不能正面交鋒,採取《孫子兵法.虛實篇》所說的:「避實擊虛」。他佯裝遠道而來、無力為繼,到達漢水後就開始退兵;實則正是藉由退兵,誘使楚軍深入山勢複雜的大別山,有恃無恐的楚軍想要追擊而步步走向陷阱。最後孫武遂以埋伏的集結重兵,「以逸待勞」、列陣以待地一舉殲滅楚軍。楚國幾乎滅國後,從此一蹶不振了。
善戰但慎戰
不過孫子雖然善戰卻慎戰。孫武以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,攻滅強楚,一戰成名,震驚中原諸國。但《孫子兵法》說戰爭是「日費千金」的事,主張「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」不樂見殺人的攻城、破國。
《孫子兵法》又說:「善戰者不戰」, 但是要讓敵軍知道我軍強大而「不可攻」,才不會輕啟戰端。
並主張對敗兵要「網開一面」,〈軍爭篇〉說:「圍師必闕(缺口),窮寇勿迫。」要對敗兵示以生路,不要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逃,他們才不會奮死一戰如狗急跳牆般。這都是今日被廣泛運用的「攻心術」經典。
而他效法大自然節奏的兵學理論:「其疾如風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動如山。」也是廣受各界喜愛的理論。
又譬如「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(危)」,也是大家琅琅上口的說法。……
從許多不一而足的洞見中, 都可以看出兩千五百年前孫子的深奧智慧。
兩千五百多年前,信手拈來都是好計的《孫子兵法》,僅用了六千多字的極短篇幅,就幾乎講遍了所有的用兵之道、戰略以及治軍策略。
吳宮教戰,三令五申,演練女兵,走向人生的輝煌,並協助吳國稱霸。傳說擁有三千寶劍的吳王闔閭所埋葬的春秋古墓:虎丘劍池,池水終年不乾、清澈見底,至今無人能盜。孫子兵法也屹立三千年而不衰。
張麗珠 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