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愚公移山」之阿公情勒全家?

《列子.湯問》中的「愚公移山」故事,是我們從小到大所耳熟能詳的;但是一個努力不懈、人定勝天的寓言,為什麼會收錄在思想系統近於道家的《列子》裡呢?這就很值得後人玩味了。其實《列子》所要昭示的,是一種不同境界、不同工夫論的位階。

「愚公移山」之阿公情勒全家?

這個故事到了網路時代、社群時代有了新詮釋,有人說阿公是在情緒勒索全家人咧?你的子孫被你規定世世代代要來移開這兩座山,你有問過後代子孫的意見嗎?這當然也是很有道理,但其實這個故事有一個大家都忽略的重點就是——兩座山也是愚公移的啊!是天帝受其感動幫忙的。然而這個故事從結構、到寓意,都讓人覺得有點奇怪。

如果說「愚公移山」講的是一個努力不懈、人定勝天的寓言,為什麼收錄在思想系統近於道家的《列子》裡呢?這故事前後脈絡又為何呢?

「愚公移山」這個故事出自《列子》的〈湯問〉篇。〈湯問〉的每一則故事寓言前後篇未必有關聯,主要透過類似性,去陳述核心思想。在愚公移山故事之後,還補充了一段夸父逐日渴死的故事,但這也很讓人疑惑。人定勝天,逆天改命,有志者事竟成,為什麼愚公成功了,夸父卻落得渴涸而死的結局呢?其實《列子》再下面一段,恰巧能解答這樣的疑惑。愚公移山的下一段,是大禹與夏革的對話:

「愚公移山」之阿公情勒全家?

大禹說:「天地之間,四海之內,在日月的照耀之下,以星辰運行規律,以四季為時間的標準,以太歲星作為時間的依據。萬物由神靈所創,其形態各不相同;有的短命,有的長壽,唯有聖人能通曉其中的道理。」

夏革說:「然而也有一些事物,不需要神靈而生,不依靠陰陽而成形,不靠日月而明亮,不等殺戮來臨就會夭折,也不因去追求長生而長壽,不需五穀充飢,不需繒絮等布料遮身,也不靠舟車行走。它們的道理自然成就,不是聖人所能通曉的。」

如果我們把這段視為對「愚公移山」與「夸父逐日」這兩段寓言的評論,那麼大禹的主張恰巧對應了愚公的故事。愚公移山並非是人定勝天,而是神人的一頓騷操作,刻意參與並改變了這個世界的規律。
然而神人應該干涉或參與世界的規則嗎?其實並不應該,反而應當如夏革所說:神人「不待殺戮而夭,不待將迎而壽,不持五穀而食,不待繒纊而衣,不待舟車而行」,也就是所謂的「無待」。在西方的英雄電影裡,會認為「能力越強,責任越大」,英雄就該為了拯救世界而誕生,但道家塑造的「神人」恰好相反,祂不會去干涉世界,也不會去違逆大自然的運行。

我們今日將「愚公移山」等同於「人定勝天」,會不會是把這則寓言給淺化了?《列子》要談的是不同境界、不同工夫論的位階。如果大家對於《莊子》第一篇〈逍遙遊〉熟悉的話,應該讀過那個姑射山上神人的故事。

在《莊子》原文裡,肩吾與連叔兩個人在抬槓。肩吾說:「那個知名狂人接輿告訴我,在遠處的藐姑射山上,有一個神人居住於此,她的肌膚如冰雪般潔白,舉止如處子般優雅。她不食五穀,僅靠餐風飲露維生。這位神人還能駕馭雲氣、乘坐飛龍,在四海之外遊歷。他們的神性凝聚,使得萬物不會遭遇病害,年年都有好收成。我覺得狂人接輿說的內容實在太扯了,所以我不相信。」

連叔回答肩吾說:「可憐啊你,人家說盲人無法欣賞文章之美,聾人無法聽到鐘鼓之聲。豈止是形體上有眼盲耳聾呢?智能也有這樣的情況。你就沒辦法理解啊。這樣的神人是真實存在的,只是她豈會忙於天下世俗之事務呢?她可以面對水淹、火燒、毫髮無傷,她可以讓一年才能成熟的稻穀瞬間收成。她的「塵垢粃糠(卑微無用之物)」,就足以陶鑄成堯舜一般的聖人,但這樣的神人——「世蘄(ㄑ一ˊ,祈)乎亂反義,即治,撥亂反正),孰弊弊焉(經營,汲汲營營)以天下為事」,世界再亂再崩壞,又與神人何干呢?
這可能是道家思想核心之一:就算神人有能力改變世界,但祂並不會如此行事。這與儒家的經世濟民、救危扶傾、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思維很不一樣。天地不仁(無偏私之愛,一視同仁),以萬物為芻狗(如同祭祀用的紙狗)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越有能力、神力能改變世界,造山填海的神人,偏偏不願意去干涉這個世界。

「愚公移山」之阿公情勒全家?

從這個脈絡來看,愚公移山其實是個反例,這個干涉世界規則與自然律的天帝,工夫論還未到家,真正境界更高的神人,那該像〈逍遙遊〉裡的「藐姑射山神人」,世間的一切與祂無關。

如果你初讀道家之思想,讀《莊子》與《列子》裡的這些寓言,或許會認為道家過於厭世,或說不近人情。有大能力者,具大神通之人,自己不焚不凍、不死不滅,卻又無情地俯瞰人間世,任其頹敗,潮去潮來。然而這浩瀚宇宙,悠長紅塵,煙消雲散、過眼雲煙的事難道少了嗎?天行有常,不為誰存也不為誰亡,這就是大自然,而我們不過是大自然運行之中、隨時消散的微塵,與萬物同消同息。

後來的成語編纂者,將《列子》裡這個工夫論還不到家的愚公與天帝故事,斷章取義,成了一則勵志的寓言故事。然而放回《列子》原文的脈絡,愚公有壯志,有宣言,也有對應的行動,還拉著全家作夥All in進去了,但最後改變一切的是一個不該干涉世界的神人及其超能力,那麼回到這個永恆且矛盾的課題——到底努力不懈有沒有意義呢?到底一個人類、凡胎肉骨,能否靠著堅定的意志而勝天呢?
這則成語故事提示我們——努力將會成功,但忽略了故事裡的主人公最後還是靠外力才能達成目標。它是一篇被節錄過後的片段,寓體還在,但寓意被省略了。真正的寓意是夏革的這段話——「其道自然,非聖人之所通也」。神人與聖人在大多數的時間並不會幫助我們,並不是說祂沒有能力,而是這一切苦難的試煉與輪迴,其實都是大自然。

「愚公移山」這故事給我們的啟發在於——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要讀懂寓言的前後脈絡,有時候我們就需要斷章擷取一段資訊,傳達給下一代人,就像愚公為其子孫所設定好的人生路徑,就算這故事早已經不是它的本意了,但它還是不斷成為勵志的格言被流傳下來,並創造出新的文本與格言。至於它是真的還是假的……就看你是否相信了吧?

祁立峰 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