飼養龍的方式——葉公好龍

中華經典關於龍的故事,如「葉公好龍」不是好真龍,是「似龍非龍」的假像;《郁離子》的「商陵君豢龍」,愛的是假龍,是一個被詐騙的情境,最後更被真龍反噬。所以事實與想像之間往往有很大差距,而真龍與假龍的辯證,也成為對待人才態度的政治寓言題材之一。

西元2024年,傳統十二生肖的排序來到了龍年,中國宣佈了一則重要資訊:以後要將「龍」的英文改為音譯的「Loong」。過去「龍」這個想像動物的翻譯,通常是英文的「Dragon」,然而說到「Dragon」其實是西方裡勇者鬥惡龍的惡龍形象,體型笨重,翅膀短小,還會噴火,具有毀滅性。說實話這樣的惡龍與中國傳統文化裡,飛龍在天,鱗爪威猛的龍實在有些差異。

飼養龍的方式——葉公好龍

日文裡的「龍」根據西方與東方兩種不同的型態,也有兩種讀音,一種是中國式的龍,讀成「Ryuu」,另一種則是西方讀法,讀成「Do-ra-gon」(ドラゴン)。日文的「龍」漢字則要寫成古字的「竜」,如日本知名導演、代表作《偶然與想像》與《在車上》的濱口龍介,日文名字的漢字正體就要寫成「竜介」。「竜」其實也是龍的諸多通同古字之一,根據《康熙字典》,將這個「竜」字放在部首「立」之下,底下說明道:「竜,俗作龍字。按《六書統》古文龍象角爪身蜿蜒形,非從立作竜」——這個字之所以被創造出來,是說它底下如勾的形狀,是在象形龍身體彎曲、手爪綣曲的狀態。

而「龍」這個字根據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的原文,是「鱗蟲之長, 能幽能明,能細能巨,能短能長;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潛淵。」翻譯就是所有有麟之動物裡的尊長,能隱身能現形,能縮也能伸,在春天時飛龍於天,秋天時潛龍於淵。這段簡短的說明,大概解釋了龍之為神話傳說生物,以及人們平時看不到真龍的原因。

由於龍在相當早期就被古代中華帝國視為是帝王象徵,即便到現在,我們還是有各種文化意象在形容「龍」這個應該不存在的生物。如「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╱巨龍巨龍你擦亮眼」等歌詞。也因此與龍相關的故事可說是不勝枚舉。西漢時劉向的《新序》裡,有一個葉公好龍的故事,背景是這樣:

孔子的學生子張想見魯哀公,但等了七天哀公也沒有以禮相待,於是子張遣僕人告訴魯哀公:我聽說你禮賢下士,所以不遠千里來求見,但沒想到你所謂的愛好人才,竟然是像葉公子高喜歡龍那般荒謬。葉公子高做了什麼事呢?子張接著說:「葉公這個人非常喜歡龍,殿內殿外、屋頂都雕了龍的壁畫,這時天上的龍聽說這件事,就探頭到他的窗戶裡,露出尾巴在殿堂之上,這畫面大概就像電影《哥吉拉》的經典畫面——辦公大樓裡的人們看到哥吉拉張開一隻眼睛這樣,嚇到面色如土失魂落魄。葉公看到這畫面嚇到吃手手,原來葉公也不是真的喜歡龍,他只是喜歡似龍而非龍那個傳說。」

飼養龍的方式——葉公好龍

子張的結論是:自己「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,七日不禮,君非好士也,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」——原來對方也不是真的好士,只是宣揚自己愛好賢士的人設而已嘛。

其實子張轉述的這整個故事很多吐槽點。首先是葉公喜歡龍,但他未必需要親眼見到真正的龍。就像有人喜歡貓但其實是凱蒂貓或加菲貓,喜歡初音但是喜歡她就是軟體而非真人。真正的龍並不等於葉公的愛好。再來是就算他真心喜歡龍,看到龐然大物如哥吉拉的怪獸出現在眼前,被嚇壞也是很正常的。但這則故事更重要的是談到人設的建構。魯哀公善待人才只是一種政治宣傳,子張藉著這個故事戳破了哀公的大外宣。

話說子張幹嘛要吐槽葉公咧?葉公到底是哪位?其實葉公原本算孔子的粉絲,是一個希望能得到孔子認同的貴族。孔子周遊列國來到葉邑,葉公找到機會問孔子治國的方式,孔子告訴他「近者悅,遠者來」,其實是要葉公讓百姓安居樂業,而葉公再次見孔子,講了另外一件他認為孔子會非常贊同的故事,就是《論語》著名的「父為子隱」:

葉公語孔子曰:「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證之。」
孔子曰:「吾黨之直者異於是: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矣。」

這段話很著名,或許很多人聽過,葉公告訴孔子,我們鄉里裡有個正直的人,父親偷了一隻羊,兒子當證人說我爸真的有偷。但孔子卻批評葉公:我們鄉黨正直的定義不太一樣,如果兒子偷竊,父親會為他隱瞞;父親偷竊,兒子為他隱瞞,這看似不正直的舉動,其實隱含了正道。

孔子的這段話聽起來有點玄,但又隱含了法律、親情之間複雜的辯證。我們今日的法條亦會排除親屬的證詞,畢竟要家人之間互相舉報,要父子之間彼此揭發,這固然符合律法卻有違孝道。故葉公這個提問,為儒家的孝道與正義做了定錨。在某些特殊的狀況裡,家庭親情在法律的約束之外,這也就是後來所謂情理法的先後序列。

葉公由粉轉黑之後,也就成了前面一段的子張所嘲笑之對象。但劉向〈新序〉的引用,或許有些志怪的成份,畢竟這隻哥吉拉般的真龍「窺頭於牖,拖尾於堂」——這個畫面過於超現實。不過關於真龍與假龍的辯證,其後成了政治寓言的題材之一。

飼養龍的方式——葉公好龍

在明代劉基所著的《郁離子》書中,也有一個對於「葉公好龍」的二創版本,題目叫「商陵君豢龍」。這個故事在結構基本上與葉公的故事很類似,簡單歸因都是某一貴族、長官愛好龍,然而真龍出現,此傢伙卻有眼不識泰山,因此激怒真龍遭到反噬的故事。但「商陵君豢龍」的情節更豐富,還近來相當猖獗的詐騙集團也有一些些的關連。這故事的白話版本是這樣:

有人將鯪鯉獻給商陵君,聲稱這是一條龍。商陵君很高興,問牠吃什麼,答曰:「螞蟻。」商陵君便命人養著它,並餵牠螞蟻。
有人提醒商陵君:「這是鯪鯉而非龍。」商陵君非常生氣,責打此人。於是身邊的人都感到害怕,不敢再說這不是龍,於是大家都跟著尊奉這條鯪鯉為神物。

商陵君觀察這條龍、見其蜷曲像一團,忽然又伸展開來,左右的人都假裝驚訝,稱讚「龍」神奇。商陵君再次感到震驚,便將牠移入宮中飼養。

某夜,此龍鑽破了磚牆逃走,左右的人慌忙報告說:「龍乃神物,果然穿石而去了。」商陵君看到留下的痕跡,感到無限惋惜,便養螞蟻等待,盼望牠能再回來。沒多久,天上雷電交加,真的有一條龍出現了。商陵君以為是先前豢養的龍回來了,便拿著螞蟻去迎接它。真龍一怒而震毀宮殿,商陵君也因此喪命。

首先的問題是,這個這個「鯪鯉」到底是什麼動物,還有一些爭議,一般認為比較接近食蟻獸或穿山甲這種有鱗片的生物。
另一個問題是,商陵君為什麼會陷入被詐騙的情境,而周遭跟著一起騙呢?關鍵可能是在有人提醒這是假龍的時候,「商陵君怒抶之」,於是「左右皆懼,莫敢言非龍者」。

這個故事於是就走向了與葉公好龍不同的寓意:葉公的問題是明明號稱好龍,卻沒辦法接受真龍。但商陵君的問題在於他將假龍視作真龍,更摒退了辨別真偽的機會。這故事的後半有些因果報應的成份,但也有我們今日所謂「出得起香蕉,只能請到猴子」的荒謬。
由於在商陵君的世界觀裡,這隻假龍的食物就是螞蟻,所以當真龍出現的時候,商陵君只能依照SOP豢養真龍吃螞蟻,而這樣一個出於善意、卻實則是貶低的行為,觸怒了真龍,商陵君也走向了身死宮毀的悲劇結局。

飼養龍的方式——葉公好龍

祁立峰 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