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立蒼茫,「我是誰?」的自我追問,簡媜不願被困在冬山河的竹圍中,過那個年代女孩子被認為應該過的生活。背起行囊、負笈他鄉,少女簡媜飄零異鄉、帶刀帶劍地為自己征戰。二十年後,她成為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。她是半個世紀以來,頂住臺灣散文世界半邊天的女作家之一,《台灣文學經典三十》最年輕的入選者。
廿世紀後半葉的台灣,是一個沒有手機的年代。那時候,充滿了很多進步、變革與挑戰;生活雖然普遍匱乏,卻也有著很多歡樂,雖然貧窮,卻很重視精神糧食;尤其因為沒有手機、沒有3c產品,民風顯得淳樸,人間有情有義,就像一張純樸無華的黑白照片,不以色彩取勝。
李惠綿教授是當今台灣大學著名的戲曲音韻學權威,但她在十二歲以前只能爬行、匍匐於地;以後則拄杖而行。是背後多少的刀痕累累、血淚刻畫,才能從匍匐到用柺杖支撐起一身傲骨、開創學術成就、化滄海為良田,足為典範!
曾昭旭教授說:「自由」是生命成長的必要條件。端正自己的人生的路向,就是忠於自己,所以自由就是自我所由,根據我自己來走,以我為準。而要能從生命的有限性中導引出人的創造力、人文化成,還要有一些機緣,讓人在這個命限中對照出另外無限性的一種命——「天命」、或稱為「性」。此外,也要尊重別人的自由人格。
從小讀《論語》、尊尊親親的陳鼓應,具有濃厚的家鄉情懷。在學術趨向上,則對於理性思維與形而上學外的感性要求,具有共鳴,被尼采的文學性與浪漫性觸動。而他之於《莊子》,也主要是從尼采的自由精神來闡發,認為強調「積厚」之功而任「情」、任「性」、任「命」——「任其性命之情」的莊子,和尼采相通。
七○年代,熱愛悲劇哲學家尼采、投入老莊思想研究的陳鼓應,一面出版著作,一面推動言論自由、參與保釣運動,成為當時台灣民主運動主要推動者之一。但去國14年後,再度返回台大任教的他,終究選擇擁抱一生懸命的老莊思想研究,以最純粹的研究,映照出最潔淨的靈魂。
著名的旅日棋士林海峰,在上個世紀是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。在日本職業圍棋界的七大頭銜中,林海峰曾獲得六項。他是圍棋界的傳奇,台灣五○年代的圍棋神童、圍棋的代名詞。而他的應戰利器,就是恩師教誨的、超越勝負的「平常心」。
1993年獲選「全美傑出工藝家」、2019年獲頒美國華人博物館(MOCA)「世代傳承獎」的蔡爾平,他以作品為載體,傳達戀鄉又愛土的生態關懷與人文價值,再加上結合陶瓷與金工的獨創工法,成為台灣極少數揚名國際的藝術家。
詩與視覺藝術的結合: 我向宇宙借一本詩集/有些陳年的鉛字/脫落,像隕石。//我讀詩。/晚風亂葉/快篩一片月,滿地/虎斑貓臉。/鉛字脫落處/殘篇當作莎弗,/翻頁,銀河折斷的感覺。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