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林七賢——阮籍、嵇康內心的小劇場

魏晉名士的放浪形骸,是一種「痛→悟→達」的不得已而為之,阮籍、嵇康是其中最負盛名者。放浪形骸可以視為「名、實之辨」的外核,對於批判當局「藉名教為『名』行誅殺之『實』」具有保護色。不過,不願出仕,終究成為嵇康以生命作為代價的堅持。
魏晉名士的放浪形骸,是一種「痛→悟→達」的不得已而為之,阮籍、嵇康是其中最負盛名者。放浪形骸可以視為「名、實之辨」的外核,對於批判當局「藉名教為『名』行誅殺之『實』」具有保護色。不過,不願出仕,終究成為嵇康以生命作為代價的堅持。
小和尚問老和尚: 「佛已經降伏了魔,為什麼不消滅他呢?」「為什麼不將他永遠囚禁在地獄中,以免繼續危害他人呢?」老和尚說: 「佛陀不是獨裁者,不會整肅異己」,而且「寬容並不意味受制於人;慈悲也不妨害成道!」
《列子.湯問》中的「愚公移山」故事,是我們從小到大所耳熟能詳的;但是一個努力不懈、人定勝天的寓言,為什麼會收錄在思想系統近於道家的《列子》裡呢?這就很值得後人玩味了。其實《列子》所要昭示的,是一種不同境界、不同工夫論的位階。
明末馮夢龍在《警世通言》中有一篇莊子試妻的故事,故事改編自《莊子.至樂》「莊子妻死,鼓盆而歌」,但兩者各異其趣。
馮夢龍以虛構的情節、戲劇性的故事,加入對人性道德、愛情、情慾糾葛的考驗,轉化莊子原有的哲學思考。其與《莊子》原意完全不同,但提高了戲劇性與娛樂價值。
很多人誤解了護法,常説某某人有護法護持,其實,護法護的是法,不是護人。
所護持之人若成就佛道則護法亦有功德,若此人背離正道而行邪道,護法不僅沒功德,還會被連累。
在目前AI方興未艾的時代,學習傳統文化的經典是否還有意義呢?實則儒釋道的經典,在AI時代最重要的意義,在於提供「成德」的資源與指引,讓我們的內心有根有芽,這樣,我們的主體生命才能自我覺醒與自我化育。
在過去數千年的中國思想發展歷程中,思想建構與哲學理論不是以現代化學術的知識論樣貌呈現,不直接說理,也不重視語文知解系統;思想家多是將哲理鎔鑄於文學、語錄、經學、美學中,譬如《莊子》便是結合文學、美學與哲學的最佳代表。因此,文、史、哲合一的中國思想發展,有著深難的極高門檻,需要有心人深入探索。
魏晉名士處亂世,不得已而以一種放浪形骸、「風流飄蕩無所著」的生命情調,「不著一字,盡得風流」地展現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風貌。實則背後蘊藏著無限辛酸。
我們對儒家君子的想像,僅停留在安貧樂道嗎?儒家君子如何「素富貴,行乎富貴」?「富而好禮」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命境界?讓我們通過重溫《論語》中的一段精彩對話,來解答上述的問題。
「知覺」與「情感」的本質區分:吸毒的人不在乎「知覺」是真是假?他在乎的是「情感」的快不快樂、痛不痛苦?所以透過指證「知覺之虛幻性」,來證明眾生貪嗔癡之「情感的虛妄性」,對沉迷於幻境而無法自拔的人,是無意義的。因為他早知那只是幻覺幻境!所以不是消除地獄,就等於天堂,那是一種品格力量的德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