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明節一早,爺爺、奶奶、爸爸、媽媽、小宇和小安一家六口,準備出發去掃墓。他們手裡拿著鮮花、紙錢和祭品,氣氛既和氣又溫馨。小安好奇地問:「爺爺,為什麼我們每年清明節都要去掃墓呢?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呀?」爺爺微笑著摸摸小安的頭說:「清明節啊!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。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,和一位叫介之推的人有關。」
「介之推?他是誰啊?」小宇興奮地插話。奶奶接過話:「介之推是春秋時期的人,他是晉國公子重耳的忠臣。當年重耳受陷害流亡在外,介之推一直陪伴他,甚至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給重耳充饑。後來重耳當上了國君,就是晉文公。晉文公論功行賞當時陪伴他的許多臣子,但卻忘了介之推。」
爸爸補充說:「介之推很傷心,就帶著母親躲進了深山。」晉文公後來想找他,但介之推不願意。在其他臣的建議下,晉文公就放火燒山,想要逼介之推出面,沒想到介之推寧願被燒死也不肯下山。」「晉文公非常後悔,為了紀念介之推,他每年都去山裡悼念介之推,這就是清明節掃墓的由來。
另外,晉文公還下令每年的這一天不准用火,只能吃冷食,所以就有了『寒食節』。這一天,人們吃潤餅和艾草做的青粿,都是事先準備好的,這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。後來寒食節和清明節合在一起,就成了我們現在的清明節。」媽媽接著說。


小安點點頭說:「原來是這樣啊!為什麼清明節還要撒紙錢呢?」爺爺聽了,笑著解釋:「這跟漢高祖劉邦有關!相傳在秦朝末年,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,大戰好幾回合後,終於取得天下。
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,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祭拜,卻因為連年的戰爭,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,墓碑東倒西歪,有的斷落,有的破裂,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。劉邦非常的難過,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,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。
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,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,緊緊捏在手上,然後向上蒼禱告說:『爹娘在天有靈,現在風刮得這麼大,我將把這些小紙片,拋向空中,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,風都吹不動,就是爹娘的墳墓。』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,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,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,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,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。
劉邦高興得不得了,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,而且從此以後,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。後來民間的百姓,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,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,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。」


小宇恍然大悟說:「哦!所以我們撒紙錢是為了懷念祖先,對吧?」
奶奶點頭說:「沒錯!清明節不僅是掃墓祭祖的日子,也是我們感恩先人、珍惜家人的時刻。」
接著,爸爸指著祭品說:「除了掃墓,我們還會準備一些祖先喜歡的食物來祭拜,像是青粿、潤餅、水果和點心。這些都是表達我們對祖先的敬意。」
媽媽溫柔地說:「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,就是踏青。掃完墓後,我們可以去郊外走走,感受春天的氣息。」
小安興奮地跳起來:「那我們掃完墓後可以去公園玩嗎?」爺爺笑著點頭「:當然可以!清明節不僅是懷念過去,也是享受當下的好時機。」
他們來到祖先的墓前,擺上祭品,點燃香燭,虔誠地祭拜。隨後,他們在墓前撒下紙錢,表達對祖先的思念。
小宇看著飄散的紙錢說:「爺爺,我覺得清明節好有意義哦!不僅讓我們記得祖先,還讓我們一家人一起做事。」
奶奶摸摸小宇的頭說:「是啊,清明節提醒我們要感恩、要團結,也要珍惜眼前的生活。」
爸爸拍拍小宇和小安的肩膀:「好了,我們現在去踏青吧!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。」一家人手牽手,走向公園,笑聲在春風中飄蕩了起來。


小朋友,清明節是一個充滿春意的日子,萬物復甦、充滿希望。
這一天,我們掃墓祭祖,獻上鮮花和美食,讓愛與思念隨風飄散,化作對先人的祝福。
除了掃墓、吃潤餅、做青粿、掛紙、踏青之外,還有哪些清明節的習俗呢?請查一下資料,跟家人或同學分享。
林 林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