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管仲運用他政治上的才華,將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、富強安樂,深受齊桓公和百姓的稱許。
他執政的時候,善于把禍患化為吉祥,使失敗轉化為成功。
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,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。
例如:齊桓公有一次和他的妃子少姬一起遊船,少姬想開個玩笑,一直用水潑向桓公,桓公非常害怕掉入水中,拼命阻止,誰知少姬卻不但不聽而且越潑越多,桓公一氣之下便把少姬遣回娘家蔡國。
蔡國的君主不知道桓公只是暫時處罰少姬而已,就把少姬改嫁到楚國,這個舉止惹得桓公非常憤怒。
管仲便巧妙地運用機會,打著「楚國沒有進貢香茅草(當時只生長在楚國)供周天子過濾酒渣,用以祭祀」的口號,往南征討了楚國。
讓本來的個人私怨,成了貴族間正義的象徵。


又如:桓公很想向北征伐經常騷擾齊、燕兩國邊境的外族山戎,卻苦無機會。
於是管仲便趁著山戎入侵燕國的時候,出兵拯救燕國,並要求燕國得向周天子進貢,贏得了諸侯間的稱許與敬重。
有一年,齊國和魯國打仗,魯國大敗,只得割地給齊國。
後來齊、魯兩國在柯地(今河南省黃縣附近)盟會,燕國的大臣曹劌(ㄍㄨㄟˋ)趁機拿著刀子架在桓公脖子上,指著地圖,要求齊國歸還土地。
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桓公只能答應,事後卻不願意履行約定,遲遲不肯歸還魯國的失地。
管仲知道後便勸桓公:「各諸侯國都在看您是否守信用,千萬不要因小失大啊!」於是桓公便歸還土地給魯國,贏得諸侯間的肯定與信任,並紛紛歸順齊國。

小朋友,讀了〈管仲相齊〉的故事之後,你最欣賞哪一個人物呢?管仲的政治才華?齊桓公的寬宏大度?還是鮑叔牙的識人之明?
故事中,管仲曾說:「禮、義、廉、恥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」「倉廩(ㄌ一ㄣˇ)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。」「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子也!」都是名句,值得細細玩味。另外,「管鮑之交」是一個成語,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。你會用這個成語造句嗎?請試試看。
林 林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