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生氣時,真正想表達的,可能是無助。
真正的愛,是該罵的時候要罵。
很多爸媽都說過這樣的心聲:
「我不是想罵孩子,但我真的很生氣,才會忍不住發火。」
「我受夠了!」在《腦筋急轉彎》裡,怒怒常常這樣大喊。
他的怒吼看似爆炸,其實是在為萊莉守住界線,背後藏著的,是對不公平的憤慨、也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。

「後設情緒」——對自己情緒的情緒
在陪伴孩子的日常裡,我們可能已經一次次耐心提醒,試過許多正向的教導,但當孩子依然持續犯錯、不聽話,那份無力、無助、挫折,就會一點一滴地累積,最後化成「生氣」。
所以我們表面上看到的,是憤怒;但憤怒的背後,往往還有「挫折、失望、無力」。
如果只看見自己在生氣,就容易覺得自己是失敗的父母;但如果能停下來深呼吸,看見那層隱藏的真實感受,就會明白:
生氣並不是唯一的自己,無助其實才是真正的起點。
用「後設情緒」教孩子情緒素養
當爸媽願意承認:「我其實不是單純生氣,而是因為感到無助。」
這個自我覺察,其實就是一種教養上的示範。我們可以試試:

●說出情緒背後的情緒
「我剛剛生氣,其實是因為我很擔心你功課趕不上。」
這樣的話語,會讓孩子知道:生氣不是沒有理由的,是愛與擔心的一種表達。
●換一種方式表達無助
可以說:「我剛剛很想罵你,但我真正的感覺是:我好像不知道怎麼幫你。」
孩子聽見的,就不再只是「怒吼」,更是能理解「憤怒行為背後的訴求」。
●讓孩子練習回應大人的情緒
當你說出「我有點挫折」,可以邀請孩子簡單回應:「媽媽有點挫折」、「爸爸有點無助」!
這樣的練習,讓孩子學會「辨識情緒」,也學會「接住他人的感受」。
這樣才不會永遠都說:「媽媽又生氣了」、「爸爸又罵人了」。

愛的教育,也可以很有「情緒」
當我們願意把「生氣」背後的情緒講清楚,孩子會慢慢理解:大人不是完美的,也需要被支持。
這樣的對話,不僅讓孩子有了情緒素養,也讓親子關係多了一種彼此陪伴的真實感。
教育和教養不是「誰兇誰就贏」,而是我們能不能理解彼此情緒背後的訊息,除了表達情緒,也表達我們的「後設情緒」。
真正的愛,不是永遠不生氣,而是敢在生氣之後,說出背後的無助與在乎。
當我們能夠示範這樣的情緒轉化,孩子就會學到:原來情緒不是怪獸,而是讓彼此更理解、更靠近的橋樑。
不帆心家庭教室/趙逸帆 老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