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婦!是女的嗎?是馮氏的妻子嗎?
NO!這句成語出自《孟子.盡心下》,孟子表明,在已知的情勢並未改變的狀況下,他無意「重作馮婦」。
而馮婦則是一位善於與虎搏擊的大力士,在他決定不再打虎後,卻因拒絕不了而再度出手,後人於是用「重作馮婦」來喻說一個人重操舊業。
《孟子.盡心下》
齊饑。陳臻曰:「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……」
孟子曰:「是為馮婦也。晉人有馮婦者,善搏虎,卒為善士。則之野,有眾逐虎。虎負嵎,莫之敢攖。望見馮婦,趨而迎之。馮婦攘臂下車。眾皆悅之,其為士者笑之。」
有一年齊國發生飢荒。
陳臻對孟子說:齊人都以為你會再勸齊王以棠地的糧食賑濟災民。
孟子說:明知不會有好結果,如果我再一次向齊王進言,我豈不是成了「馮婦」?
接著孟子說了這則故事:
晉國有一個力士叫做「馮婦」,擅於與虎搏鬥,並能徒手打死老虎,但他不希望自己是一個有勇無謀,只會赤手空拳打虎的人。所以他從善行、不再打虎,最後成為一個有善士之名的人。
有一次,他在郊野看見眾人逐虎,老虎負隅頑抗、眾人不敢靠近。眾人看見馮婦過來,都高興地歡迎他,他也忍不住地捲起衣袖再度出手博虎,為此,士君子遂取笑重操舊業的人為「馮婦」。
喔!原來「馮婦」是一個大力士。
為什麼「孟子」以不願再作「馮婦」自況呢?
孟子處於戰國期間,當時各國相互攻伐兼併,戰亂不止。各諸侯莫不以如何壯大、利益自己國家為最高指導原則,所以天下人才也以各種思想、謀略、外交、軍事,為認同自己主張的君王出力效忠,而各家思想、言說也得以蓬勃發展。
二千多年後的今日,回顧諸子百家的觀點主張,除了能讓我們多元思考、學習外,儒、道的思想,也早已深植、成為我們的DNA。
依據《呂氏春秋.觀世》記載:「周之所封四百餘,服國八百餘」。
周朝長期分封的結果,產生眾多大小不一的諸侯,諸侯國間不時發生爭鬥,兵戎相見,
周天子無力管理,禮崩樂壞,最終由秦始皇一統中國告終。
所以我們可以知曉,為什麼孔子主張的禮樂教化、王道、仁政、德教、禮治,
以及孟子推行的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」理想主張,
在春秋戰國時期,都無法獲得各諸侯的認同及推展。
當孟子再次來到齊國,雖受到一心稱霸的齊宣王青睞。但齊宣王向孟子請益時,仍只關心「齊桓、晉文之事可得聞乎?」孟子知道齊宣王想效法春秋五霸中齊桓公、晉文公的霸業,但他希望透過循循善誘,來引導齊宣王施行王道、推行仁政。
當時燕國(齊國北邊的鄰國)發生燕王禪讓王位給宰相子之,遭太子平起兵反抗,燕國大亂之際,齊宣王趁機攻破燕國。
但因趙、魏、韓、楚、秦等國,害怕齊國兼併燕國後坐大,對自己不利,遂五國聯合對齊施壓,齊國被迫撤軍。燕國被齊侵略後,表面臣服齊國,齊國誤信燕國誠心歸順,撤除在齊、燕邊境的軍力,但燕國私下卻與其他各國積極交好。
齊宣王歿,湣王即位,齊湣王受蘇秦合縱影響,兩度攻秦,併滅宋國,齊國的野心,造成其他國家的同讎(ㄔㄡˊ,仇)敵愾,燕將樂毅也趁機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,齊國大敗、幾近滅亡。六國相殘以及齊敗,益發助成了後來秦國東進統一的歷史發展。
話說孟子深知當時齊宣王只是敬重他,但始終不願推行他的理想主張。最後孟子也拒絕齊宣王希望他留在齊國養賢、教授群臣的美意。他為宣揚王道、實行仁政而奉獻畢生,悵然離開齊國,返鄒著作《孟子》一書,終老不再出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