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家和儒家是我國漫長文化發展中並駕的兩種思想型態,皆為國人深層心理積澱、潛藏的意識形態,影響極其深遠。道家學說的特色與宗旨,是「順其自然」。老子因感於大自然衣養萬物卻生而不有、為而不恃、長而不宰,而「人道」屬於「天道」的一個環節,人、天必須同步才能和諧,所以主張人也要效此「無為而無不為」精神。道家「守柔不爭」的人生哲學,在塵雜紛擾的俗世中,宛如一道澄清人心的清流,熨貼著人們的創傷心靈。
道家思想歸宗於老子,在我國兩、三千年的文化發展中,是儒家主流以外,另一種深刻影響國人意識形態的思想類型。道家思想以老子出關前所留下的《道德經》為依歸,雖然後世文字迭有增改,但都體現了崇尚自然、效法天道與虛靜質樸、少私寡欲的情懷。
傳說中,老子師從商容,商容在臨死前以「舌存齒亡」之理啟導之,故老子深刻體認到自然之道乃以雌柔為歸。(其事存疑。商容為商朝末人,他和東周春秋末期的老子時隔數百年)
商容:傳說中商紂時掌管禮樂者。
《淮南子》說:「老子學商容,見舌而知守柔矣!」
《高士傳》也說商容以「剛亡弱存」之理示老子,
並告以「天下事盡矣!」
關於「紫氣東來函谷關,老子著書五千言」的傳說
據載,周時身為「柱下史」(周秦官名,以常侍立於殿柱下而得名,相當於漢以後的御史),負責掌管圖書典籍的老子,一方面因不忍見周室衰微,同時也為了躲避亂世之禍,西出函谷關。函谷關是春秋時所建,在河南最西邊的靈寶市北,既是早期和山海關齊名的邊關要塞,也是中國八大雄關之一;三千多年來,一直是東往洛陽、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,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。
將出關前,老子被擔任守關的「關令」尹喜(一說「令尹」是官名,「喜」是形容其歡悅)以行將隱遯為由,邀請著述。《史記.老子韓非列傳》有相關記載:「至關,關令尹喜曰:『子將隱矣,強為我著書。』」老子於是總結其思想旨要,寫作了《道德經》五千言。
《道德經》分上篇《道經》、下篇《德經》,既涉天地根本、變化之道、鬼神之驗、宇宙運行之理,復多探論人事現象。
全書主要闡釋「道常無為,而無不為」的自然運化,並提出影響國人數千年的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、道法自然」著名觀點。
傳說中,老子著述完畢以後,即倒騎青牛而去,民間有〈老子倒騎青牛〉圖流傳:
劉向《列仙傳》記載了「老子西遊,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,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」的傳說。
據說當時關令在土台上(後來唐人建「瞻紫樓」)望氣,看見東方有紫氣瀰漫過來,天光殊勝。
對這樣的天象奇景,他欣喜地說:紫氣東來,必有異人過此。
於是令吏卒將街道掃除乾淨,以恭候異人。稍後果見皓首長鬚的老子騎青牛而至。
(青色玄黑,老子騎的應是水牛)
而函谷關在鐘鼓亭左邊有一棵根節錯綜盤曲、高一丈有餘,明顯地和它樹不同的「青牛樹」,
傳說是老子著書時用來繫綁青牛的老樹,晚明崇禎進士諸葛羲曾經撰〈青牛老樹記〉一文。
至於老子為什麼倒騎青牛?有人視為附會,但也有人說:
牛不斷向前,主人没有牽引,没有依照一己所見,驅使牛該如何向前走;
他所看見的,只是不斷向後退的景物,以及牛和自己走過的路,而路便在腳下。
該說也頗與老子《道德經》所言:「養萬物而不為主」的「道」的精神合轍一貫。
函谷關一帶的人家,至今仍往往在門楣或春聯上寫著「紫氣東來」。俗諺也說「紫氣東來函谷關,老子著書五千言。」杜甫〈秋興〉詩亦言:「西望瑤池降王母,東來紫氣滿函關。」我國的文化傳統中,紫氣亦一向被視為祥瑞或聖人(帝王)降臨的象徵。北京故宮名為「紫禁城」,或亦與之相關(《廣雅.釋天》另以「紫宮」即天宮為說;也有以星垣為釋者,謂係取義於人稱「紫微星」的北斗星受到眾星拱繞)。紫氣東來的傳說,不僅為道家思想平添了幾許神秘色彩,也反映出先民對於古聖賢崇高哲理的崇敬心理。......
文待續
張麗珠 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