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――孤獨中寫詩,亂世中殺出血路的歷史梟雄

曹操在果斷、多疑、狠辣之外,同時也是一個胸懷「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」的求賢之人。《短歌行》中,他絮絮叨叨地思念舊日情誼:「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,但為君故,沈吟至今」,訴說未曾忘懷的「契闊談讌,心念舊恩。」不過他雖愛才、惜才,卻更重視秩序與權威;能容忠義,能容異見,卻不能容許干政與挑釁――梟雄之側:最忌鋒芒太露,如楊修與孔融。

曹操――孤獨中寫詩,亂世中殺出血路的歷史梟雄

東漢末年董卓之亂,三十餘歲的曹操散盡家財、募集義兵,「以漢室名義」起兵反董卓,奠定了日後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的政治基礎。

曹操――孤獨中寫詩,亂世中殺出血路的歷史梟雄

董卓被呂布殺死後,曹操、袁紹、劉表等人形成割據。此一亂局延續至建安五年的「官渡之戰」、十三年的「赤壁之戰」,最後,魏、蜀、吳三國鼎立。

官渡之戰,曹操擊敗袁紹後,逐步征服河北地區、統一北方,成為北方霸主。接著,他想進一步完成統一,於是率領不習水戰的北方步騎兵,大軍南征;孫權和劉備聯手抗曹,在長江中游湖北的赤壁,展開大規模水戰的「赤壁之戰」,結果曹軍大敗。戰後,劉備取得荊州、孫權穩固江東,阻止了曹操南下,並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,攸關這一段歷史的記載,是正史《三國志》。

曹操,愛才、惜才,但更重視秩序與權威;他能容忠義,能容異見,但不能容許干政與挑釁――梟雄之側,最忌鋒芒太露。
譬如楊修與孔融,都因才華橫溢卻不知忌諱或不識時務,而死於非命。楊修的機鋒、孔融的傲骨,面對站在風雲之巔的曹操,都如流星劃過,燦爛一瞬而終歸湮滅:

楊修任曹操主簿,才思敏捷,常能預判曹操意圖,讓曹操感到威脅與忌憚,曹操的笑意掩飾了一抹深藏的殺機。建安二十四年,楊修與交好的曹植醉酒擅闖司馬門,並誹謗曹操另一子曹彰;曹操藉由舉報,以「前後漏洩言教,交關諸侯」即洩露軍令、與外部勢力勾結,而將楊修處死。

曹操――孤獨中寫詩,亂世中殺出血路的歷史梟雄

《三國演義》於此另外編撰了一齣「七分實三分虛」的,關於「漏洩言教」的「雞肋事件」橋段:
時當曹操和馬超對峙於漢中,戰事膠著,進退兩難。曹操心煩意亂,夜間用餐時又見雞肋入湯,心中感慨萬千!恰好夏侯惇進入帳中請示夜間暗號,曹操隨口答道:「雞肋」。過度聰明而能揣摩上意的楊修,隨即命令軍士收拾行裝,準備班師。他說:「雞肋」啊,「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!」丞相之意就是想撤軍。夏侯惇竟也信以為真,跟著準備撤軍,軍心浮動。正巧當晚曹操不能入睡而夜巡營寨,驚見士兵竟都備好行裝,詢問得知是楊修對眾人說魏王有歸意。曹操大怒!即以造謠軍令、惑亂軍心,斬殺擅自解讀軍令的楊修,懸首於營門上。雖然正史無此記載,小說卻傳神地道出曹操的心事。

楊修的才情雖高,但照不見深潭的暗流。其實韓非子〈說難〉早已說過:君心難測,如果「語及所匿之事, 如此者身危!」假使臣下逕直道出君上想要掩飾的真實心意,是極其危險而將肇禍的。

另外,《世說新語》也記載了曹操妒羨楊修才智,曾說:「我才不及卿,乃覺三十里。」
有一次曹操偕楊修路過曹娥碑,看見碑背上題字: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」。曹操問楊修知其意否?在楊修對以知道後,曹操要他先別說出,讓自己想想。之後走了三十里路,曹操終於悟出,兩人分別記下答案。楊修寫著:黃絹,色絲,於字為「絕」;幼婦,少女,於字為「妙」;外孫,女子,於字為「好」;齏臼為搗碎辛辣食物的石臼即「受辛木」,於字為「辭」,所以碑上說的是「絕妙好辭」。曹操的答案雖然與楊修相同,但是曹操歎:我的才智不及你,恰如這三十里路的距離。可以佐見楊修死於才智過人卻不識忌諱。

再說「建安七子」之一的孔融,他是名重當世的名士、孔子的第二十世孫;直言敢諫、言辭犀利。在曹操統一北方後,他經常和曹操公然唱反調,幾乎達到「逢曹必反」地步――他譏諷曹操為屯糧而作出的禁酒令;在「官渡之戰」前散佈曹操難以戰勝袁紹的言論,動搖曹軍軍心;又嘲諷曹操將袁熙之妻甄氏賜為曹丕妻,是「武王伐紂,以妲己賜周公」;復引經據典,援引《周禮》「京城千里之內不得封侯」之說,上書反對曹操自任丞相後的廣封功臣……他,究竟是漢室忠臣,還是狂士?

建安十三年,曹操對一再挑戰他鞏固政權與政治布局的孔融,摭拾其言論中批判當時虛偽孝道的夸夸之談,而以違天反道、敗倫亂禮的「不孝」之罪將他處死。還說:「雖肆市朝,猶恨其晚!」即使現在已將孔融處刑了,都還嫌太晚呢!

曹操――孤獨中寫詩,亂世中殺出血路的歷史梟雄

臨死前,孔融為兩個幼子求情免死;二子卻神色自若地下棋,從容地說:「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?」覆巢之下怎會有完卵呢?

但是曹操在果斷、多疑、狠辣之外,同時也是一個胸懷「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」的求賢之人。在赤壁戰況「舳艫千里,旌旗蔽空」的激烈對峙中,他能「橫槊賦詩」,陣前放下長槍來作詩。《短歌行》中,他絮絮叨叨地思念舊日情誼:「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,但為君故,沈吟至今」,訴說未曾忘懷的「契闊談讌,心念舊恩。」又說他如山高海深的懷抱,亟思效法周公之賢――周公曾因擔心怠慢賢士,而「一沐三握髪,一飯三吐哺」,洗髮時剛打溼了水,聽到賢士來訪,便趕快握住擦乾;一口飯還沒嚥下,聽到人來,就趕忙吐出,這樣重複許多次。曹操並不是淺薄地嫉妒人才,他誅除異己的屠刀,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原因。

時值曹操統一北方不久,羽翼未豐,政局不穩,威望尚不足以震懾一些控制政治與經濟命脈的門閥世家,東漢朝廷倒曹餘波不斷。曹操在整合勢力的過程中亟需「殺雞儆猴」――「借汝頭一用,以安民心。」而首當其衝的,就是世閥大家。孔融和楊修都出身門閥家庭卻不知收斂。楊修深陷世子風波還不自知地得意忘形,多次揣度上意,以亂行伍;孔融則長期挑戰曹操權威,於朝中形成反對勢力,終至從自幼聰慧的「讓梨神童」到「不孝罪人」之株連全家。可見對權謀與秩序的維護,乃是梟雄的本質。

英雄惜英雄――亂世中的忠義與權謀交錯

儘管曹操如戰狼,詩人本是多情的,在戰火的煙塵中,曹操與關羽如兩顆星辰短暫交會般的相遇,在歷史長河裏留下了耀眼的一抹光輝。
曹操與關羽,一個是梟雄,一個是義士;一個以智謀與權略築起了北方霸業,一個以忠義與武勇成為千古的楷模。他們本是敵人,卻在一段特定歷史時光中成為彼此深刻的鏡像。

曹操――孤獨中寫詩,亂世中殺出血路的歷史梟雄

他們的因緣相會,起於「官渡之戰」的前哨戰:「徐州之戰」――劉備原先依附曹操,後來背叛曹操、響應袁紹。曹操於是先發制人地擊潰徐州的劉備。劉備兵敗後投奔袁紹;關羽投降;劉備的兩位妻子被曹操擒俘。

接著,建安五年,袁紹與曹操爭奪天下霸主的空前大戰:「官渡之戰」爆發。此時,袁紹擁兵於冀、青、幽、并四州,不論兵力、良將謀士或糧草皆多而充足,實力遠勝於曹操;曹操則策略高明、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,但兵力較少而糧草緊張。
戰事初期,袁紹先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,曹操採荀攸之計,引兵延津,佯裝渡河襲擊袁紹後方;再趁袁紹中計的分兵之際,輕騎回襲白馬,且以關羽為突襲先鋒,斬顏良於萬馬軍中,解了白馬之圍。

曹操――孤獨中寫詩,亂世中殺出血路的歷史梟雄

張麗珠 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