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911年的中國,由清朝統治了將近三百年。那時候,許多人民生活困苦,農民沒有足夠的糧食,孩子們難以上學,國家還常常被外國勢力欺負,簽下不平等的條約。
人民的不滿像火苗般,悄悄在各地燃燒。有一位名叫孫中山的領袖,帶著改變國家的夢想,站了出來。他被後人稱為「國父」,因為他帶領大家創建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——中華民國。

孫中山從年輕時就四處學習,去了日本、美國和英國,了解了民主和自由的理念。他認為中國需要一個公平有為的政府,讓每個人都能過上好日子。
於是,他在1905年成立了「同盟會」── 一個祕密組織,專門計畫推翻清朝,建立新國家。同盟會的成員來自各地,有學生、老師、軍人,甚至農民。他們雖然職業不同,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:讓國家變得更好。

同盟會試了很多次革命,但每次都被清朝的軍隊鎮壓,許多革命者犧牲了性命。其中,黃花崗起義,是辛亥革命前最壯烈的一頁。那年春天,風雨迷濛,革命志士胸懷救國之志,毅然舉義於廣州。槍聲震天,火光映紅了黃花崗的夜。
七十二烈士以血書志,雖敗猶榮,他們的身影化作春雷,喚醒沉睡的民心。後人立碑為記,不為悲壯哀悼,而為信念讚頌——因為那一夜的犧牲,點燃了推翻帝制、建立共和的黎明之光。歷經十次失敗,孫中山從不放棄。他常鼓勵同盟會的成員:「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須努力!」這句話激勵了無數人繼續奮鬥。

終於,到了1911年10月,革命的火花在武昌點燃了!武昌是現在湖北省武漢市的一部分,當時駐紮著清朝的新軍。這些新軍是現代化的軍隊,但許多士兵對清朝不滿,暗中加入了革命組織。
10月10日晚上,一場意外讓革命提前爆發。一名士兵不小心讓炸彈爆炸,暴露了革命計畫。革命者知道不能再等,於是決定立刻行動。
革命的槍聲劃破夜空,火光照亮了武昌城的天際。新軍士兵奮勇衝出營房,高喊著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!」街道上回盪著震撼的吶喊與槍響。消息如野火般傳開,各地革命志士聞訊響應。
這一場突如其來的起義,雖然倉促,卻點燃了推翻清朝的熊熊烈焰。武昌的火花,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,也宣告了千年帝制的終結。從此,中國就要踏上了追求共和與自由的新道路。

這場行動被稱為「武昌起義」。
當晚,革命軍的領袖之一熊秉坤帶領士兵衝進清朝的軍火庫,搶奪武器。他們攻下了湖廣總督府,還升起了一面代表革命的旗幟,叫「十八星旗」,象徵當時的十八個行省。雖然一開始只有幾百人,但他們的勇氣感染了更多人。當地的軍隊和百姓紛紛加入,武昌很快被革命軍控制。

武昌起義的消息像閃電一樣傳遍全國。
不到幾天,湖南、江西、山西、雲南等省份相繼響應,宣布脫離清朝,加入革命。
他們喊著「推翻清朝,恢復中華」的口號,團結起來對抗舊政府。
革命的浪潮越來越大,清朝的統治開始搖搖欲墜。
兩個月後,1912年1月1日,中華民國正式成立,孫中山成為臨時大總統。
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——宣統皇帝溥儀——在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,結束了清朝的統治。為了紀念武昌起義的成功,人們把10月10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,也就是「雙十節」。

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採用了「青天白日滿地紅」的國旗。
藍色的天空代表自由,白色的太陽有十二道光芒,象徵一天的十二個時辰,也代表進步和光明。紅色的底色則紀念革命者的犧牲和勇氣。
這面國旗成為團結的象徵,提醒大家革命的成果來之不易。

雖然中華民國成立了,但那時候的中國仍然面臨很多挑戰,比如內戰和外國勢力的干涉。
後來,中華民國政府遷到台灣,繼續在這裡保存自由和民主的理念。
每年的雙十節,台灣都會升起國旗,舉行慶典,放煙火,紀念1911年那些勇敢的革命者。
他們用行動告訴大家,只要團結和堅持,就能改變未來。

小朋友:雙十節不只是一個節日,更是一個關於勇氣和希望的故事。武昌起義的成功,讓中華民國走上了新的道路,也讓後人記得,自由和民主是無數人努力爭取來的。今天,當我們看到國旗飄揚,就會想起那段充滿激情的歷史,以及那些為國家未來奮鬥的革命英雄們。
林 林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