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著王維、孟浩然潮玩重陽節

「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」,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,總是倍惹濃濃鄉愁。登高,對古人而言,帶有驅邪的意味;流傳至今,爬山健行祈願健康、升官發財,以及「菊花酒」、「重陽糕」等美食,也都延伸了節日的情感與象徵。

跟著王維、孟浩然潮玩重陽節

「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」(王維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〉)
「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 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。 開軒面場圃,把酒話桑麻。 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」(孟浩然〈過故人莊〉)

如果要說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對現代人有什麼意義,年輕人可能會先想:「啊,那不就是九九重陽?是不是該陪爺爺奶奶去公園曬太陽,或是順便幫長輩更新一下手機系統?」沒錯,這確實是「敬老節」的現代版本。但其實在中國傳統裡,重陽節的歷史感和文化感厚得可以壓壞一台MacBook,古人為什麼要特別記住這一天?原因比你想像的浪漫,甚至帶點中二感。

先說數字。九月初九,兩個「九」堆在一起。古代人迷信也浪漫,覺得「九」是陽數(單數為陽,雙數為陰),所以九九相重,就叫「重陽」。換句話說,這一天是「陽氣爆棚日」,如果用當代語言來比喻,古人會覺得今天是宇宙裡能量滿格的一天,像是手機充到100%,還外接行動電源,怎麼用都不會掉電。古人會想:「這麼滿溢的能量,要不拿來搞點大事情?」於是便有了登高、飲菊花酒、插茱萸、寫詩等一整套儀式。

跟著王維、孟浩然潮玩重陽節

說到登高,你可能以為只是古人版的健行,錯,這是一種帶有驅邪意味的行動。古代社會醫療條件有限,瘟疫與疾病往往在秋季氾濫,人們相信,只要在這一天往高處去,就能避災,這有點像今天我們覺得「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」的古早版本。不同的是,現代人上山是為了練核心肌群,古人上山是想要躲瘟神。

喝菊花酒就更有詩意,菊花在古代不只是一種花,它是生命的隱喻。陶淵明說「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,大家都懂那是一種退休夢。但在重陽節裡,菊花是抗老神器,喝了據說可以延年益壽,換到今天,差不多就是大家拼命喝高蛋白、吞維他命,妄想「越喝越年輕」。你看,古人早就有這種「養生飲料」的文化邏輯,只是包裝比較詩意。

還有插茱萸。茱萸是一種植物,帶有辛香味,被認為能避邪,古人會把它裝在香囊裡掛在胸口,像是一個DIY版的護身符。

跟著王維、孟浩然潮玩重陽節

你如果覺得這樣太樸素,想想今天年輕人不是也很迷信隨身帶水晶、幸運小物?這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傳統,只是我們換了載體。
更有趣的是,重陽節不只是儀式,它還是「文青節日」,詩人們特別愛在這一天寫詩,尤其是登高詩,王維的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〉最有名:「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」這一句可以說是所有遊子心情的祖師爺版本。你今天如果人在國外讀書,刷到重陽節的貼文,心裡想著「好想回家吃媽媽煮的飯」,那你其實和王維是一樣的,只是他寫得比你的IG限動更有詩意。

如果把中國詩史想像成一個漫長的社群平台,那麼「重陽節」這個tag幾乎每一代詩人都要來蹭一下。因為它太方便:九月初九,天氣剛涼,菊花盛開,登高遠眺,情緒氛圍滿分,簡直是古人版的「文學濾鏡」。

先看王維的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〉,這首詩就像我們今天在社群平台上打的限時動態:「兄弟們今天聚會,少一個人,那個人就是我。」但王維的版本更高級,他只用了二十個字,就讓所有遊子心碎到無法呼吸。那句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後來甚至變成華人社會裡的標準情緒模板,幾乎每個人在異鄉的某個夜晚都會自動套用。你要說這是古人版的「爆款文案」一點都不誇張。

跟著王維、孟浩然潮玩重陽節

除了王維的「少一人」之外,孟浩然的〈過故人莊〉給我們看見的是完全不同的重陽氛圍。詩裡寫到:「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」
想像一下,就是朋友傳訊息說:「週末來我家吃飯吧,有雞、有米酒,還有最新的八卦。」然後鏡頭一轉,村口的綠樹像濾鏡一樣拼湊起來,遠方的青山傾斜成背景,根本就是古人版的影片部落格。更妙的是,詩最後的「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」,其實是一種「明年同款活動再辦一次」的承諾。這不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「下次還要再約」嗎?王維那邊是因為缺席而心酸,孟浩然這裡則是因為有未來的約定而輕鬆,這份期待,把重陽節寫成「朋友揪團」的動態。

更妙的是,古人還會拿「小重陽」開玩笑。所謂小重陽,就是九月十日,等於隔天續攤,李白〈九月十日即事〉就寫過「昨日登高罷,今朝再舉觴。菊花何太苦,遭此兩重陽。」想像一下,如果今天的年輕人連續兩天在社群平台打卡登山,朋友可能會留言:「兄弟,你是戶外運動網紅嗎?」李白的幽默在於,他替菊花抱不平,表示連續兩天登高,菊花壓力很大,這種調侃口氣讓我們看到古人其實也很會自黑。

宋代之後,重陽還被賦予更多「民間感」,有「吃重陽糕」的習俗,象徵步步高升。

那其實就像我們今天考試前吃包子(取「包中」之意),文化心理是一樣的:把願望包裝在食物裡,讓自己吃下去就能心想事成。從「菊花酒」到「重陽糕」,古人都懂得用美食來延伸節日的情感與象徵。進入明清以後,重陽節漸漸與「孝親」結合。許多文人會在這一天為父母祝壽,這其實也不難理解:九月九日,「久久」諧音長壽,「登高」寓意升遷,「茱萸」則辟邪避災。於是,整個重陽變成一個集體祈願系統,功能全面,無論是保護健康、升官發財、還是祈求長壽,都能在這一天找到對應的文化操作。

如果你從詩歌的角度看,重陽像是一個跨越千年的情感容器,王維放進去的是「思親」;孟浩然則講的是「揪團」;李白則放進去一點「自嘲」。不同時代的人,都能把自己的困境與心情投射進這個節日裡。它就像是一個共享的文化雲端硬碟,誰都有權限上傳,誰都能從裡面下載共鳴。

對我們來說,可以把它們當作古人留下來的限時動態,裡面藏著他們的憂傷、浪漫、孤單與玩笑,如果你剛好也有類似的情緒,讀完之後,可以在心裡留言:「哥,我懂。」這就是文化的奇妙:隔了一千年,依然能互相取暖。

我們把時間調回現在。對多數年輕人來說,九月初九通常只是行事曆上的一個日期,頂多是「學校活動日」或「社群推播日」。比起端午的粽子、中秋的月餅,重陽沒有專屬的「必吃單品」那麼吸睛;比起農曆新年,它也少了紅包和放假的爽感。那麼,為什麼我們還要在今天聊重陽?因為它其實超適合當代人重新「解鎖」,如果我們把古人的重陽當作一款老遊戲,那麼當代的重陽就是新的外掛檔案:玩法更多元,情感模組更新,還有社會責任的隱藏任務。

先說「登高」。古人是為了避災、強身健體,今天我們則可以把它理解成「爬山健行」或「戶外運動」。想想看,現在健身房裡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,不就是爬坡機、飛輪,甚至「虛擬登山」?古人早就告訴我們:動一動,才能把秋天的哀愁逼出體外,如果要替年輕人推薦一種「現代重陽玩法」,那就是拉朋友去走步道,邊爬邊拍照,最後發個限時動態:#重陽登高 #李白也會按讚。

跟著王維、孟浩然潮玩重陽節

再說「菊花酒」。現在沒幾個人會真的泡菊花酒來喝,但菊花茶倒是滿街都有,你可以想像這是一種「養生版珍奶」:上班族喝它來舒緩眼睛乾澀,學生喝它來壓力降火。
換句話說,古人說菊花能延年益壽,今天我們則可以說「它能幫你撐過期中考周」。當然,如果要更年輕化一點,也可以把菊花茶改成菊花調酒,甚至菊花風味啤酒,把古老的「長壽」翻譯成現代的「微醺」。

「插茱萸」呢?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古人版的護身符。今天年輕人戴的是水晶手鍊、幸運小物,甚至有人相信「手機殼要粉色才會帶來好人緣」,這些都和茱萸一樣,是一種自我心理暗示:給自己一個能量符號,好讓生活沒那麼難。或許,我們可以重新設計「重陽周邊」:把茱萸做成環保布袋、手機吊飾,既文青又環保,還能讓傳統符號繼續被看見。

更重要的是「思親」的那一面。王維的詩早就告訴我們,重陽是一個放大孤獨感的日子,對於在外求學、工作的年輕人,這種心境其實很熟悉,只是我們不再寫五言絕句,而是寫臉書貼文、IG限動、推特小短文。形式不同,但核心一樣:人在異鄉,心在家鄉。重陽給我們一個契機,讓我們記得打個電話回去、發個訊息給父母長輩,甚至於連線視訊,提醒自己,就算遠方,也能彼此陪伴。

如果要再潮一點,重陽也可以被改寫為「跨世代交流節」。想像一下,年輕人帶著長輩去看展覽、參加音樂祭,或者一起爬山野餐,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傳統延續,還能打破年齡隔閡。古人用詩歌來記錄「少一人」的缺席,我們則可以用影像和文字記錄「多一份陪伴」的存在。

跟著王維、孟浩然潮玩重陽節

最後,要說的是「重陽的情感密碼」。它從來不只是關於老去,而是提醒我們「如何面對生命的時間」,秋天雖然就容易讓人傷感:落葉、黃昏、寒意,但古人選擇在這一天把感傷變成詩,我們也可以選擇把焦慮轉化成創意,你可以寫一首歌,拍一支短片,甚至只是用一句話紀錄:今天,我替自己的情緒找了一個出口。

所以,重陽不是過去式,而是一種「可更新的節日」,你可以用傳統的方式過,也可以用新的方式詮釋。它既是王維的思親、孟浩然的聚會,也可以是你和朋友在山頂自拍的笑容,是你在社群平台發的一句幽默話:「重陽節,祝我自己不會老得太快。」

總之,重陽就是一個提醒:我們活在時間裡,誰也逃不掉,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怎麼過,怎麼記錄,怎麼把古人的BGM(背景音)裝進今天的生活,我們可以在line群組裡隨手敲一句「約好了,明年重陽再聚」。

丁威仁 副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