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覆水難收」顧名思義就是指:倒出去的水,無法收回。比喻既成的事實無法改變,譬如離異的夫妻難再復合。
歷史上有許多關於這句成語的精采故事。從周朝的姜太公,在未遇周文王賞識重用前,雖然胸懷韜略、精通兵法,但因年老又沒功名,以致他的妻子難耐窮困棄他離去。而漢朝朱買臣的故事,經由戲曲小說演繹廣為人知,他在摯友嚴助未向漢武帝薦舉做官前,因專注讀書不務生計,其妻不堪生活長期拮据求去改嫁。此外,還有一則關乎政爭的故事,敘述漢少帝輔政大臣何進,與袁紹密謀剷除朝中宦臣,其弟何苗就以「覆水不可收,宜深思之」勸他三思……卻未能阻止後來的悲劇發生。
這些故事令人深思:人生只是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」這般簡單嗎?

嫌貧愛富或許是人性,這種行為可能源自生物為求生存所演化出的本能之一。在自然界中,如何延續生命,是每個物種都必須面臨的課題,而依附強者或淘汰弱者,都屬自然法則中的一部份現象。然而,今日我們是否仍需沿襲這個叢林法則,在艱苦嚴苛的環境下,逼迫自己鍛鍊出堅毅卓絕的體魄與心志?那為什麼「死於安樂」的路途,仍是多數人所嚮往追求的?
——實則好逸惡勞雖然代表了人們對於生活願景的殷殷期盼,但為了實現美好生活的夢想,我們仍須不斷地付出努力。
從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,到工業革命帶來的物資過剩;從原來反托拉斯(反壟斷法)的單純商業貿易往來,至今日金融巨鱷的操控壟斷,這些過程,是否為食物鏈中的強者,為了佔據最佳有利地位而精心擘劃?無論是物質形態上追求的富裕,或是效法自然返璞歸真,如果失去精神的堅持實踐,一切將難達成。
能夠借鏡前人,何必非要自己摔跤?
如果姜太公未在渭水巧遇周文王,朱買臣沒有摯友嚴助的舉薦,縱然他們胸藏滿腹經緯、心懷鴻鵠之志,最終是否如願以償,誰能預知?他們遭人輕侮的前半魯蛇人生,卻在後段吹奏出令人驚艷的變奏曲!換個現代說法:「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」,我們就能明白,如果他們像他們的妻子一般,耐不住長期「努力」的煎熬,就算機會來了,將也難具備任何能力來匹配把握。
雖然有個亙古不變的事實——「成功需要努力,但努力不一定成功」;所以我們要如何借鏡前人、努力不懈地做好每件應做的事?學會如何順應時勢等待機運,在最重要的關鍵節點上,做出正確的選擇,或許具備好這些特質,才能讓我們平凡的人生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奇蹟!

「會稽愚婦輕買臣」,世間沒有後悔藥
李白這首「會稽愚婦輕買臣,……我輩豈是蓬蒿人」的詩,是他受唐玄宗召見前所作,他藉朱妻輕夫,譏刺那些目光短淺的婦人,一抒男兒力爭功名的雄心壯志。據《漢書.朱買臣傳》記述離異後的朱妻,後來雖受到朱買臣的善待接濟,但朱妻羞愧難當,不久選擇自盡。她後悔嗎?或許她只能用這方式,保留自己些許懊悔的自尊。
在人類漫漫歷史長河中,每個時間印記上,都有不同時代描繪的風景。慶幸如今的社會,已漸漸不分性別、年齡、職業的限制,只要自己願意努力,往往經濟就能獨立,無須依附他人。我們也在各自的人生旅途裡,承受命運的試煉,雖然犯錯難免,小錯也多可更正彌補,但大錯時,卻只能徒呼負負難以挽回。所以在後悔藥、時光機還未誕生之前,如何握好方向、謹言慎行,避免「覆水難收」的錯誤,才是我們堅定前行之道。
- 人生雖錯誤難免,但千萬避免做出一生追悔、「覆水難收」的謬事。
- 話說出口,猶如潑出去的水——「覆水難收」啊!怎能不謹言慎行?
- 任何決定都要審慎評估,切莫「覆水難收」地後悔莫及。
BUB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