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
  • 中讀網
    • 網站地圖
  • 影音
    • 影片專區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詞學
      • 現代文學
      • 優化人生
      • 生活趣味
    • Podcast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床邊故事
  • 思想
    • 思想通論
    • 諸子百家
    • 兩漢思想
    • 魏晉玄學
    • 隋唐佛學
    • 宋明理學
    • 明清氣學
  • 賞詩
    • 詩歌發展史
    • 通論
    • 相思情愛
      • 愛情詩篇
      • 知己厚誼
      • 去國懷鄉
    • 詠物寄興
    • 田園山水
    • 社會寫實
    • 邊塞詩
    • 食在滋味
      • 飲食詩篇
  • 讀詞
    • 詞學通論
    • 晚唐五代詞
    • 北宋詞
    • 南宋詞
    • 元明清詞
  • 語文教育
    • 議論
    • 抒情、記事
    • 遊記
    • 歌賦、戲曲
    • 奏議、序跋
    • 傳奇、章回小說
    • 文化教材
  • 成語
    • 筆劃檢索
    • 常用成語
  • 經典故事
    • 愛情悲喜
    • 家庭婚姻
    • 奇幻冒險
    • 犯罪懸疑
    • 恐怖玄怪
  • 床邊故事
    • 神話故事
    • 民間故事
    • 歷史故事
    • 生活故事
    • 寓言故事
    • 童話故事
  • 當代紀事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公佈欄
    • 投稿園地
  • 約稿
  • English
中讀網
  • 中讀網
    • 網站地圖
  • 影音
    • 影片專區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詞學
      • 現代文學
      • 優化人生
      • 生活趣味
    • Podcast
      • 經典文化
      • 床邊故事
  • 思想
    • 思想通論
    • 諸子百家
    • 兩漢思想
    • 魏晉玄學
    • 隋唐佛學
    • 宋明理學
    • 明清氣學
  • 賞詩
    • 詩歌發展史
    • 通論
    • 相思情愛
      • 愛情詩篇
      • 知己厚誼
      • 去國懷鄉
    • 詠物寄興
    • 田園山水
    • 社會寫實
    • 邊塞詩
    • 食在滋味
      • 飲食詩篇
  • 讀詞
    • 詞學通論
    • 晚唐五代詞
    • 北宋詞
    • 南宋詞
    • 元明清詞
  • 語文教育
    • 議論
    • 抒情、記事
    • 遊記
    • 歌賦、戲曲
    • 奏議、序跋
    • 傳奇、章回小說
    • 文化教材
  • 成語
    • 筆劃檢索
    • 常用成語
  • 經典故事
    • 愛情悲喜
    • 家庭婚姻
    • 奇幻冒險
    • 犯罪懸疑
    • 恐怖玄怪
  • 床邊故事
    • 神話故事
    • 民間故事
    • 歷史故事
    • 生活故事
    • 寓言故事
    • 童話故事
  • 當代紀事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公佈欄
    • 投稿園地
  • 約稿
  • English
中讀網

鞭長莫及

人生難免會有一些力所未逮的無奈,就像春秋時的晉景公在面對宋國求援,而楚國如日中天的氣勢時,陷入了兩難的局面。大夫伯宗說: 「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」,這時候是不能憑藉衝動行事的,否則啊,更大的危難恐怕就近在眼前了。

  • Lily編Lily編
  • 2025 年 4 月 15 日
  • 常用成語
鞭長莫及

力量的邊界,那是一種力所不逮的無奈與嘆息……

在古代戰火連綿的春秋時期,諸侯爭霸,謀臣如雲,戰將如虎。各國國君都希望透過聯盟或出兵來擴張勢力、壯大國力。但就算再有才幹的君主與謀士,也有無可奈何、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。
「鞭長莫及」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情境。比喻就算你的手段再厲害、工具再強大,面對太遠的地方或不熟悉的領域,也還是使不上勁或幫不上忙。

故事緣起:一封未送出的通報,一場埋下的殺機

春秋亂世,諸侯林立,國與國之間看似禮尚往來,卻也暗藏刀光劍影;每一次的使節往來都牽動著詭譎多變的局勢;也都是一場智與勢的較量。

鞭長莫及

那年,楚國欲派遣使臣申舟出使齊國,途中不可避免的需要經過宋國的領地。依常理,楚國應該先派使臣通報,獲得宋國同意後才可通行。但楚莊王倚恃國勢強盛,傲然下令:「不必報告,逕行直過!」申舟心有顧慮,向楚莊王進言:「若貿然通過,怕是會惹惱宋國,事態難料。」

楚王冷笑:「若他們敢動你,我必起兵討伐!」

於是申舟便硬著頭皮穿越宋地,此舉果然引發宋人震怒,最終被擒殺。消息傳回楚國,莊王大怒,立刻發兵伐宋,一場惡戰就此爆發。楚軍包圍宋城,旌旗蔽日,戰鼓隆隆,卻久攻不下,雙方陷入漫長的對峙。

晉國觀變:出兵與否的辯證

隔年春天,宋國危在旦夕,只得派遣大夫樂嬰齊遠赴晉國請求出兵相助。

晉景公於是召集群臣商議,是否出兵相援。朝堂之上,是否派兵相助各有主張,議論紛紛。此時,站在下方的大夫伯宗聞言,眉頭一緊,思索片刻後,緩緩出列,說道:「大王,救援宋國,固然合於義理。但不可不考量時勢,楚國現在如日中天的氣勢下,我們晉國雖強,恐怕也不見得能夠與之匹敵。」

晉景公蹙眉:「你是說,不該出兵援助?」

伯宗抬頭直視,語氣堅定卻不失恭敬:「臣非不願助友,而是憂心此策不利。大王可曾聽過一句話:『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』,鞭子雖長,若打不到馬的腹部,又有何用?若出兵太遠,等到災難臨頭時,我軍再強也可能來不及回防。」
他更婉轉闡釋:「江湖水面再清澈,也難免藏著暗流沉沙;山林再靜謐,也埋伏著猛虎的利爪。人生在世,哪能事事遂心?能忍一時,不是懦弱,而是智者之明。」

晉景公聽罷,沉吟良久,終於點頭同意,決定不出兵。

成語意義:心有餘,力不足

伯宗以「鞭長莫及」作譬,點破一層不變的現實:志向可以遠大,情義可以深厚,然天地之間,力量總有界限,距離總有邊疆。雖有意圖或力量,但因距離或條件限制而無法達成對方的請求。
「鞭長莫及」不僅是一句辭令,更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理性選擇。真正的成熟,不是盲目挺身,而是能在心有餘而力不足之際,安然放下執念,守住自身的節奏與清朗。

鞭長莫及

現代應用:那些我們想靠近卻無法觸及的遠方

今日社會中,「鞭長莫及」仍廣泛應用,且意涵有所延伸,常用來描述:

  • 親情難全:孩子遠在異地,心繫父母,卻難以晨昏侍奉。
  • 資源落差:偏鄉醫療、教育資源匱乏,縱有無限善意,也難即時補足。
  • 改革困境:中央有心革新,卻受限於權責劃分與人力不足。

無論是空間的距離,制度的縫隙,還是人心的隔閡,鞭長莫及,不單只是力量的界限,更是人性與時勢交織出的無奈嘆息。

伯宗之辭:智慧與分寸的極致

伯宗的建言,並非懼戰退縮,而是認清局勢,知可為與不可為之界。他以「鞭長莫及」為譬喻,提醒世人:「行義要有度,助人要有時」的處世哲學,是理智的具體化表現,更是更高層次的節制與遠見。很多時候,並非我們不願幫助或努力,而是條件未具、時機未至。在有限之中知所進退,才是真正的成熟與穩健。

止於所當止:有限之力,無限之志

這個成語,留給我們一個細膩的省思——不是每一份心意,都能抵達遠方;不是每一次努力,都能跨越界限。承認自身的有限,不是軟弱,而是智慧;理解別人的無力,不是苛責,而是慈悲。學會在不能為之處止步,卻在心中仍懷抱一份溫柔的志願與不滅的期盼,這,或許才是「鞭長莫及」最深刻的描繪。
人雖有志,然世間隔閡何止一種?或因山河阻隔,或因人心疏離,或為制度所困,或被時空羈絆,無法以天真的執念跨越一切。在面對無力時,不怨天尤人,而是知所進退、知所審酌。在有限中尋求智慧解方,在無奈中護住人心,在理解中守住人性,然後釋懷所有無法抵達的遠方。

商育滿 博士

上一篇
下一篇

網站累計

  • 861,267 次瀏覽

版權所有 © 2025 中讀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