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沉睡了二千五百年的神奇句踐劍出土之後,干將和莫邪劍更是歷史上一對神秘莫測的名劍。傳說在兵馬俑洞中曾發現另一把青銅劍,出土時,它被墓室的一個陶俑壓著,可能已經壓彎了二千年,然而當壓住它的重物挪開時,它竟瞬間恢復原來的挺直形狀――而這還只是一把籍籍無名的古劍,至於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干將和莫邪劍究竟為何?且讓我們往下看……
《吳越春秋》的名劍出世,自帶神話
東漢趙曄《吳越春秋》敘說干將和莫邪去到人跡罕至的懸崖深谷煉劍。儘管他們聚合了五山和宇宙六合的金屬精華,等待著吉時,歷三月而爐中金鐵不銷不鎔、火煉不動。
妻子莫邪說:神物化成,必須聚合天、地、人的靈氣。干將也想起師父鑄劍的往事,也是在最後夫妻俱入冶爐,然後劍成。

於是莫邪斷髮、剪下指甲,投入爐中,並使三百童男女鼓風爐、裝炭,終得鑄成干將與莫邪兩把神劍。陽劍為干將,雌劍為莫邪。其後莫知所蹤……。《列士傳》、《越絕書》、《博物志》、《列異傳》中也都有類似記載。
《搜神記.三王墓》的名劍傳奇與復仇
魏晉時期文人開始若有其事地談神說鬼,也虛實相參地寄寓了譏諷或祈願於其中。
志怪小說《搜神記》的〈三王墓〉,藉言干將、莫邪所鑄的雌雄二劍,展開一段融合古代君王草菅人命、干將殉劍之「忠」、兒子赤報父仇之「孝」、俠客代替完成復仇之「義」,以及最後三人同葬的「一死泯恩仇」傳奇歷程……
獻劍
春秋時,楚王命令國內的頂尖鑄劍師干將、莫邪夫妻鑄造寶劍,由於花了三年、很久的時間才完成,楚王非常生氣,萌生殺意,想要殺掉他們。
這時莫邪已經懷孕即將分娩,干將沉痛地對她說:「楚王現在很生氣,可能會利用我獻寶劍時殺掉我。寶劍一共有雌雄兩把,我帶雌劍去見楚王,妳如果生下兒子,等他長大後告訴他:『走出家門會看到南山,那裏有一棵生長在巨石上的松樹,另一把雄劍就藏在巨石背後。』」
干將獻劍楚王後,楚王派人鑑定寶劍,並說:「寶劍應該有兩把,雄、雌各一。這一把是雌劍,雄劍並沒有送來。」於是楚王怒殺干將。

兒子的復仇之路
莫邪不久後果然生下男孩,額頭非常寬廣,相貌不凡,取名為赤。等他漸漸長大後,詢問母親父親的下落?母親便將干將為楚王鑄劍被殺的過程告訴他,也把父親交代藏匿寶劍的事情告訴兒子。
赤聽完後便踏上了復仇之路。他出門沒有看見南山,但在屋前松樹下看見了大石頭,試著用斧頭劈開石上樹幹,果然在背後找到了寶劍,並發誓一定要殺死楚王,為父親報仇。
這時候,楚王也同時夢見有一個寬額男孩,要向他報仇,於是祭出重賞緝捕。赤聽到這個消息後逃入深山,悲傷得一路號哭。
俠客行義
一位俠客路過,正巧遇見了哭泣中的赤,詢問他年紀輕輕,為何哭得如此悲傷?赤說:「我是干將、莫邪的兒子。楚王想要寶劍,殘暴殺了我父親,我要為他報仇!」俠客說:「聽說楚王懸賞千金來緝拿您的人頭,你可以把人頭和寶劍交給我,我來設法幫你復仇。」赤聽完立便即割頸自刎,而他的屍體始終直挺挺地站著沒有倒下,雙手並呈現捧著頭顱和雄劍獻給俠客的樣子。俠客悲憤地承諾說,我絕不會辜負你的,這時候赤的屍體才仆倒在地。
俠客捧著赤的人頭去見楚王,楚王非常高興。實則他心中早有盤算,他建議楚王依當時殘酷的罪刑處罰他,他說:「這是勇士,要在湯鍋中煮爛他的頭顱。」楚王照著做了。
然而這一煮便煮了三天三夜,始終不能爛化,人頭甚至還一度從沸水中滾跳出來,並瞪大眼睛、憤怒地瞪視楚王。俠客便又說:「這孩子死不瞑目,請大王親自移駕鍋邊監看,以君王神威鎮住它,這樣頭顱必可煮爛。」楚王隨即走到鍋邊察看。說時遲那時快,俠客立刻拔出配劍斬殺楚王,楚王的人頭也落入鍋鼎中;而他自知難逃,接著也殉身自刎,頭顱也掉進了鍋中。瞬時間三個頭顱都被煮得稀爛了,無法辨識何人。最後臣子們只好平分湯肉予以埋葬,通稱為「三王墓」。今河南省汝南縣有「三王墓」,不知何時所建?
現實生活中無法被滿足的情感,往往成為小說題材或書寫的對象。以今日觀之,故事誠然有些不可思議;但放眼古今與中外,先民進化需要歷程,才能逐漸擺脫原始反應――所謂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」。所以古代有些刑罰頗為殘酷激烈,這在中外皆然。像是古人有刖(ㄩㄝˋ,砍)鼻、刖足等削去鼻子、砍掉腳跟,或是商鞅被五馬分屍、子路被剁成肉醬,項羽也曾威脅劉邦要將其父烹煮為羹等,西方世界則耶穌也被釘在十字架上。至於復仇之義,那也是百姓切膚之痛、申訴無門,發為神話傳奇,帶有半真半假的歷史背景。不過這些反映,在道德教化下,都被慢慢引導,逐漸朝向人文化發展。道德理性在人類文明史上本就是一條崎嶇、艱辛的漫漫長路……